朱茵·邁凱
解釋壹下北方陜甘寧地區農民外出打工的壹種流行方式,就是每年麥收季節農民外出回家為別人收割小麥。著名作家、評論家尹倩指出:“邁克”和“刀”就像壹條脈。前者是陜西、甘肅、寧夏壹些地方的農民在麥收季節外出為別人收割小麥,俗稱“趕麥田”,就像農民工壹樣;後者是關中鐵騎為別人看家,就像保鏢壹樣。隨著人們生活的逐漸改善,這種傳統的工作方式已經很少見了,但它已經成為壹種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尹倩:《夜風集》)
尹倩的雜文《心經真經》中有壹段關於邁克的描述:“老人們說關中人也去西口,莊稼缺勞力。小麥成熟時,他們必須及時收割。當時,人們成群結隊地去收麥子,為的是掙點錢貼補家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有了壹個特殊的職業,這就是所謂的邁克。它與甘肅、寧夏的邁克屬同根同源。關中的“刀客”也是壹種職業,類似於保鏢。他受雇於關中、山西的壹些富商,為他們保駕護航,甚至守護家園。刀男不是只會搶家人的土匪。”
在中國北方,由於各地小麥成熟時間的差異,壹些以收割小麥為職業的人交換收入。這些人大多身體強壯,技術熟練,工作努力。這些人被稱為邁克。邁克的存在緩解了廣大農村在夏收季節面臨的時間緊、任務重、人手不足的困難。往往就是這些問題導致了這是壹個豐收年,卻因為收割不及時而導致產量降低,品質下降。由於小麥產區成熟度的差異,如壹般由東向西成熟,部分小麥客戶位於晚熟地區,由北向南,由南向北,像候鳥壹樣遷徙、流浪,壹路采集,等小麥客戶到了自己家門口,自己的小麥也熟了;另壹部分是早熟地區的農民在家裏收割後,去相對晚熟的地區收割。他們的相似之處都是成群結隊,包括兄弟、父子,甚至夫妻,來到產麥區找人雇傭,為別人割麥,用汗水換來微薄的收入,以彌補家庭的短缺或尋找出路。小麥產區的人們稱它們為“邁克”。邁克通常帶上壹個幹糧袋,壹把鐮刀上路,還有不可缺少的被褥。中國地方誌至少在明清時期就有關於邁克的記載。十年文革,邁克銷聲匿跡,直到實行家庭承包制,邁克才第壹次出現在關中農村。
農業機械化以後,每年都有大量的收割機到全國各地收割小麥,也叫跨區機械收割。又因為與邁克相似而被稱為“邁克”、“現代邁克”,又因為是機械收割而被稱為“鐵邁克”、“機械邁克”,於是引申為任何為他人收割小麥甚至無償幫助他人的人都成了邁克,就像這個詞最初被使用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