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青苔厚,郁郁蔥蔥,洞壁有裂隙,蓄水豐富。古人贊其為“誰信匡廬張騫瀑,半移西樵”。今天人們稱之為“綠色水庫”和“固體水庫”。正是因為西樵山擁有如此高品位的自然旅遊資源,國務院和林業部先後授予其“國家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森林公園”兩項桂冠,並通過了國家AAAAA級旅遊區的評定。西樵山被譽為“珠江文明的燈塔”。早在6000多年前,勤勞智慧的西樵山人就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雙肩石器”文化。明清時期,以詹若水、何白雲、康有為為代表的壹大批文人隱居西樵,探尋理學,錘煉心性,使西樵山有了“南粵理學名山”的雅號,西樵的“理學文化”從此名聲大噪。西樵山具有鮮明的宗教文化特色。它不僅融佛、儒、道於壹體,而且具有中國特色的南海觀音文化。矗立在西樵山八峰上的世界第壹觀音像,成為人們研究觀音文化的必經之地。西樵山作為國家森林公園,綠色文化尤為突出。西樵山因其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而被譽為整個“珠三角”的“前花園”,成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走向“城市化”的南粵人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的福地。在這裏,遊客可以盡情地欣賞西樵的綠色,隨意地吸收山川的靈氣,在休閑度假中修身養性,健康長壽成為西樵“綠色文化”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西樵山有著純正的民風和古樸的韻味。山裏村民的婚俗和生產勞動習俗引起了遊客的極大興趣,尤其是“半山劃龍舟”、“寶兒劃龍舟”、“過年獅子藝”等民俗娛樂活動,更是前所未有,遊客不看壹眼都不會開心。西樵山名聲在外。自古以來就有“南粵有兩座名山”的流行說法。西樵和東樵(羅浮山)被列為南粵名山代表,也有學者作詩撰文,給予西樵山較高的評價。趙樸初有“古風鞭炮眩天,人間是桃園摩登家”的美言,秦穆公有“西樵比詩更美”的贊美,黃世民有“西樵比東樵更美,美在南”的吟詠,有學者專家贊之為“不去西樵山,不算嶺南”。今天,西樵山這顆新世紀的綠色寶石,正煥發出越來越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