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我們的思想能觸及的東西,
甚至這樣的存在也只是心靈的解釋,而不是存在本身。
人的生命以及與生命相關的心理、精神和靈性,
是自然界的壹個微小組成部分,
世界對人類來說,無論是大的方面還是小的方面都是無限的。
所以,
人的內心,
人際關系,
愛情的沖突會發生在人與自然之間嗎,
人與存在沖突的內在投射呢?
有必要探索自己嗎?
我應該屬於對自己有深度探索的人。
但是我不覺得快樂,
我發現,
妳對自己探索得越多越深,
現實生活中的快速能力越弱。
在探索自我的同時。
壹些負面情緒也困擾著我。
但是我身邊有壹些人,生活的很簡單。
從不考慮深奧的問題,
但是生活還是幸福的。
我們到底要不要探索自己?
有必要探索自己嗎?
人可以不那麽深入地探索自己嗎?
自我探索能給我們帶來什麽?
市面上流行的自我成長團體,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自我探索。
只能算是壹個主管的心理分析
或者心理言語系統重新解釋或描述我們的過去。
因為心理學本身是面向問題的,
這讓自我成長的過程充滿了悲傷和難過。
盡管在這樣的探索之後會有壹些整合和愈合,
但揭示或挖掘隱藏的創傷事件,才是老師最重要的事情。
為什麽老師只專註於“發現”妳的問題?
與其解決它,
因為經典精神分析假設,
那些潛在的和未經治療的早期損傷,
阻礙或扭曲我們潛意識層面的感知,
如果我們發現了問題,
問題自然會解決。
客觀地說,
揭示問題很簡單,
只要遵循壹些常規,
如果老師缺乏足夠的素養,
人生閱歷和精神修養,
那麽康復的責任將更多地由妳來承擔。
這就是為什麽自我探索有時候會激發人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
失落感,
好像傷口被打開了壹樣,
但是沒人告訴我們怎麽縫合。
自我探索有兩種形式
壹種是按照壹種理論或者言語模式來梳理妳的過去和現在,內心和現實,自我和人際關系。這種探索不是探索,而是對自己的重新詞匯化、整理和組合。妳學習壹種新的描述性語言,它構成了壹種新的內在現實。這樣的重新組合是對過去的壹種解放,會激發情緒的宣泄,短時間內有壹種通透的釋放感。然而好景不長,新的語音解讀會讓妳像枷鎖壹樣失去解放的滋味。
我對市場上那些收費很高的自我成長團體有異議,也懷疑有些老師是不是真的有開導人的能力。更讓我擔心的是,自我成長和探索需要自己的能量,有時候是壹個自然的過程,不需要大師的幫助就可以輕松實現。
人所能感知的自我,仍然是自我鏡像自我的投射,而不是真實的自我。那麽被深度割裂的那部分自我到底是真實的自我還是某種話語建構的鏡像(物體)?
第二種自我探索是自我意識。沒有文字,沒有分類,沒有對錯,沒有因果,沒有深度,沒有前後,沒有輕重,沒有。
批評和判斷,沒有壹致性,沒有方向和目的.....妳所能感知的壹切都是妳自己的壹部分,宇宙、自然、人與物、存在與虛無、生與死、新與舊、個體與整體...妳能感覺到的壹切構成了妳生活的世界和妳的自我範疇。自我探索是擴大感知的能力和範圍,類似於佛法的十年墻,從對自我的感知中探索宇宙和人生。從人到“神”的過程,其實就是人無條件、無假設地接受存在於四面八方的壹切,通過感知自己的內在方式來感知整個世界的過程。
痛苦是我的,
但我並不痛苦;
欲望是我的,
但我不是欲望,
我感覺比我做的更多。
真正的自我探索不是言語可以達到的。
唯壹的工具是感覺,
唯壹的技術是接受和認可,
唯壹能達到的狀態是無限。
否則,
所謂自我探索的結果,只是文字的產物。
這種探索當然不如那些單純生活的人。
從不探索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