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前身是華西謝赫大學圖書館,成立於1910。剛建的時候沒有專職的圖書管理員,圖書館的文獻數量也很少,而且大部分都是英文書。該圖書館的第壹筆捐款是由英國阿丁頓基金資助的50英鎊。1910,購書資金100美元。1914,圖書搬到華美二校二樓。1915大學辦公室(辦公樓)建成,圖書館搬到辦公室二樓,三室,初具規模。1919大學常務理事會任命華大主辦方之壹的加拿大人史密斯倫女士為圖書管理員,沈伯賢先生為助理。圖書館收到了更多的捐贈,藏書也逐漸豐富起來。1922學校行政批準成立大學讀書俱樂部,旨在宣傳介紹西方現代文學,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鼓勵會員更多地參與圖書館服務。1926年5月19日,美國人賴孟德捐資15000美元修建的圖書館竣工投入使用。建築總面積3075平方米,與學校博物館配套使用。圖書館采用杜威十進分類法對圖書進行分類,建立了書名、分類法、作者三套目錄。廣東羅氏好壹齋捐贈了25000多冊私人中文圖書。唐棣先生捐贈了865,438+000多冊中國文獻,豐富了館藏。1931,美國哈佛燕京社給予學校基金30萬美元,每年利息壹部分用於購買圖書和設備。9月23日,1933,四川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關於允許民辦華西協和大學立案的請示》。華大圖書館得到進壹步發展。策展人是留日學者成誌選先生。1935,華大圖書館獲得教育部第壹筆專項圖書補貼。1936年,學校設置了三個學院和10個系,圖書館得到了進壹步的豐富和發展。藏書25000余冊,其中中文書刊7000余冊,外文書刊15000余冊。在管理上,圖書館下設中文系和西文系。抗戰時期,華大先後接收私立學校UBCC為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南京金陵神學院、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北京燕京大學、濟南齊魯大學、蘇州東吳大學生物系。這些學校是由華大的校舍、實驗室、醫院、圖書館所辦,華大圖書館提供與本校讀者同等的借閱條件。為了方便讀者,圖書館設立了壹些分館。1938在學校化學樓建立了理科圖書館,1943在牙科學院建立了牙科圖書分館。此外,我們還成立了眼耳鼻喉科圖書館、申思廟仁濟醫院圖書分館和中國文化研究圖書分館。此外,還為學校博物館科赫研究圖書館補充了大量文獻資料。當年辦證讀者6542人,借出書刊35423冊,館內閱讀圖書315463冊,讀者253142人。當時,華大圖書館還從華盛頓州和倫敦議會獲得了重要期刊的縮微膠片。由於當時交通不暢,期刊無法按時到達,所以這些科技期刊的微縮膠片非常珍貴。李約瑟博士在華西大壩進行學術活動,還向華大圖書館送去了縮微拍攝設備和資料,開始了四川高校圖書館最早的縮微拍攝服務。1951,學校更名為華西大學。1953 6月高校調整後,衛生部決定將“華西大學”更名為“四川醫學院”。圖書館收藏的文獻大部分分配給四川大學、四川省圖書館、省文史館。圖書館僅保留華大臨床醫學分館收藏的生物醫學書刊,院校調整後分館撤銷。至此,圖書館藏書從綜合性轉變為以生物醫學文獻為主體的藏書結構。1959科技信息資料室由科研處轉到圖書館。新圖書館大樓竣工了。建築面積8800平方米,圖書館面積2657平方米。閱覽室占地3398平方米,有900個閱讀座位。取消了臨床醫學分科。四川醫學圖書情報網成立於6月,1984,擔任圖書館館長。1985 5月14學校經衛生部批準更名為華西醫科大學,圖書館更名為華西醫科大學圖書館。65438-0993衛生部批準在原華西醫科大學設立“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項目查新咨詢站”。江岸閣,2005年竣工,位於雙流縣,面積25300平方米,由加拿大著名設計師阿木勒德先生設計。火炬形造型現代時尚,象征智慧之火不滅;淺棕色主色調穩重典雅,與周圍環境融為壹體。集合的特點是綜合性和基礎性。實行“藏、借、閱、詢壹體化”的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博物館裏安裝了數千個數字接口,可以無線上網。
四川大學圖書館本著“讀者第壹,服務至上”的宗旨,面向社會各界特別是西部地區高校讀者開放,同時為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文獻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