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火車站,位於市南區泰安路,建於1899。它是壹座歷經滄桑的百年老站,擔負著青島及周邊地區的客貨運輸。每天開行列車26對,每天收發旅客近3萬人次。青島火車站由德國Willer和Gidar設計,山東鐵路公司承建。當時的火車站主要由鐘樓和候車大廳兩部分組成。北聯壹樓的辦公樓具有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候車大廳以高大的裝飾山墻和三個大檢票口突出面向市區的正門,壹座造型優美的尖鐘樓從建築的南角拔地而起,位於廣西路和嵐山路的軸線上,成為嵐山路的對面景觀。火車站已成為吉焦鐵路的終點站,也是青島的景觀建築之壹。
青島火車站
建築結構
青島火車站是中西建築風格聯姻的產物,建築風格是德國文藝復興風格。風格獨特,距離海岸線僅300米。如果說吉焦線的中小車站是中西建築風格聯姻的產物,那麽青島站的建築就是純粹的德國文藝復興風格的作品。
青島火車站建築平面呈之字形,主體建築為兩層建築,由高聳的鐘樓和坡度較大的站廳組成,是壹個活潑不對稱的立面。在立面的右側,有壹個低矮的鋼架玻璃天花板平臺走廊。車站候車室在中間,面積不大,兩邊是售票處和值班室,二樓是辦公室。35米高的車站鐘樓沿襲了德國鄉村教堂的風格。下部垂直於地面有三排兩組薄窗。該建築有壹個陡峭的雙坡,壹個四坡屋頂和中國雜色琉璃瓦。車站正門由十余級石階組成,通往三座拱形大門,上部造型為半木框架山墻,凸顯入口位置。站前有壹個花園廣場,使建築處於壹個開放的空間。
托爾斯滕·華納在他的《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壹書中說,通往濟南的鐵路連接了膠州德站區的青島和山東省。1904全線通車。由於大港第壹道防波堤直到1904才建成,青島火車站到棧橋的鐵路成為商業銀行開發房地產的必要條件。
原城市規劃方案在青島火車站設置了棧橋,但弧形軌道在當時顯然需要大量的技術。於是,車站向西移到了直道上,形成了城市的西端。
車站改造
1988 2月1青島火車站改造工程奠基;1991 2月15日,青島火車站候車樓改造工程開工;7月1992,青島火車站廣場改造開工,總投資約2億元,面積31萬平方米。8月8日,1994,青島火車站廣場地下工程主體提前封頂,原建築拆除,原建築立面建在新樓內。重建後的車站就是今天的樣子。
青島火車站全景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