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濱州市位於山東省北部,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腹地,國土面積9600平方公裏。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渤海經濟區、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區的重疊地帶,是山東省的北大門。2000年6月18日設市,人口380萬(2014)。現轄濱城區、沾化區、惠民縣、陽新縣、無棣縣、博興縣、鄒平縣五縣兩區、濱州經濟開發區、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是黃河三角洲地區最大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底,全市轄2區5縣,分別為濱城區、沾化區、惠民縣、陽新縣、無棣縣、博興縣、鄒平縣。* * *下轄29個街道辦事處,58個鎮,4個鄉。
地質學:
濱州市位於華北新生代沈降區東南部的濟陽坳陷。新生界下伏基巖為古生代沈積地層和前震旦紀變質巖系。被幾條NE向斷層分割成幾個小斷塊,基本沒有中生代地層。新生代地層直接覆蓋在古生代地層之上,斷塊下沈形成新生代坳陷盆地,沈積了全套巨厚的新生代地層。地層與海相、湖相和沖積碎屑互層,含大量有機質,有利於生油。除鄒平南部山區外,濱州市表層大部分被第四紀沈積物覆蓋,小清河以南處於魯中山北麓沖積平原的中部和尾部,為洪積和沖積平原的重疊地帶,其洪積沖積層厚度壹般為100 ~ 200m。小清河以北為黃河沖積沈積,厚度大多在200-400米之間,小清河與黃河之間最厚可達400米。長期以來,濟陽坳陷地區屬於沈降帶,地殼壹直處於壹邊沈降,壹邊被河流沈積物充填的狀態,特別是黃河多泥沙河流的沖積作用占主導地位,沖積速度大於地殼沈降速度,形成了廣闊的沖積平原。
山脈:
境內山地為太乙山殘脈,近南北走向,僅鄒平縣境內有少量丘陵。山丘內巖石多為中基性巖石,有少量基巖,地表未發現酸性巖石,屬長白山山脈。根據山峰的地理分布,長白山可分為三個山峰群落,以摩訶山、白雲山和會仙山為主峰。瑪哈山群是長白山脈最大的山群,主峰瑪哈山海拔826.8米。該山群總體呈東西走向,東西長約12公裏,南門寬約4公裏,方圓40多平方公裏。白雲山南北長約5.3公裏,東西寬10公裏,總面積50多平方公裏,主峰海拔729.6米。會仙山整個山群呈北西南東弧形走向,東西寬約7.5公裏,南北長約6.5公裏,總面積約22.3平方公裏。主峰海拔590米。
河流:
境內除跨黃河外,以黃河為界,南有小清河流域,北有海河流域。河流壹般流向東北,註入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