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辦學條件制約了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壹所農村中學,我縣所有中學都可以配備微機教室,部分學校配備了電子備課室和多媒體教室。這說明領導對信息技術的重視。但由於資金不足,也導致了建設的不平衡。
信息技術本身就是各方信息的集合,需要很多相關建設的支撐才能完成。就計算機本身而言,它是壹個“硬”和“軟”的有機整體。硬件是“身體”,軟件是“靈魂”。只有“硬”和“軟”協調發展,才能體現其強勁的勢頭。就軟件而言,大家都知道“WindowsXX”操作系統有多簡單好用,學“DOS”有多難。但是在推出之初,如何使用這樣的操作系統並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大家的叫好。原因是硬件的限制。可以斷言,如果把今天的“XP”用在“80XX”時代,絕對不會有人叫好!說到硬件,大家都能說清楚“醜兒子”、“賽揚”、“奔四”,可見大家對其重要性的認識。因為這是基礎,所以大家都願意投資,甚至提前配置。然而,很少有人在軟件上投入太多。這是壹種極度不平衡的投資,對於個人而言,由於財務原因,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壹個單位,我們無論如何不能有這種想法。因為沒有相關的軟件支持,我們花巨資買來的“高科技”只用於打字等簡單的工作,遠遠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是資源的浪費。如果能把硬件投入的10%甚至1%用來購買相關的教學軟件、開發軟件、資料等。,讓教師“有飯做”,相信用不了多久就會有壹大批人才脫穎而出,為學校做出更大的貢獻。
軟件建設的不足體現在很多方面。壹個是軟件資源的短缺,如上所述。二是軟件建設不足。規章制度大多華而不實,很少能對教師、單位、學生的發展起到多大作用。第三,教師培訓嚴重落後,配套教材和配套措施滯後。當今社會是壹個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沒有人能靠自己的力量做好每壹件事。所謂超人,不過是在別人的肩膀上又爬了壹步而已。認為馬好不吃草是不現實的。環境造就人才。如果妳想讓妳的團隊變得強大,妳必須勇於為之流汗流血。第四,人力資源嚴重不足。這就導致了少數所謂的“人才”孤軍奮戰,處處被動,四面楚歌。因為缺乏團隊合作,所謂的“研究”無法正常進行。
人們稱軟件研究為“軟件工程”。由此可見其復雜性和艱巨性。20世紀60年代,IBM花了5000人年和數億美元開發了壹個由4000個模塊和大約1萬條指令組成的OS/360操作系統。近兩年,電腦雜誌附帶的光盤裏經常能看到“思渺Flash作品”“旅行者Flash作品”的字樣。壹開始我們以為思渺和行者是壹個人,但是看了作品才知道他們其實是壹個團隊,壹個“劇組”,有導演,有策劃,有劇情,有配音等等。難怪妳能做出這麽好的作品,畢竟壹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這個概念更適用於學校。因為畢竟我們的任務是教學,精力有限,資金短缺,信息相對落後。但只要協調好以上關系,就能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效果。
其次,信息獲取相對落後,跟不上世界的步伐。由於種種原因,農村中學信息相對封閉,人們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和理解不到位。往往會產生片面性。例如,過分強調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而忽視了傳統的有效方法;或者思想保守,排斥新事物,只看到負面的東西,等等。所有這些現象,歸根結底都是我們視野狹窄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