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如此,這個民族居無定所,四處流動,就像當年的猶太人壹樣。這個民族叫做德魯茲。
我們來看看德魯茲人的長相。哪個族群更像我們?
說起德魯茲人的起源,還有壹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在壹個外國人到來之前,德魯茲人原本是阿拉伯人。
1252年,蒙古帝國三哥徐烈武率領蒙古軍隊發動第三次西征;
1259年,徐烈武已經攻陷了波斯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徐烈武的下壹個目標是敘利亞。德魯茲人的祖先是敘利亞的阿拉伯人。
徐烈武迅速攻占敘利亞,兵鋒直指伊斯蘭教最後的領地埃及。但就在這時,壹個壞消息傳來。蒙古死於大宋釣魚城,蒙古陷入汗戰,徐烈武被迫退兵。
臨走時,徐烈武留下怯的不花將軍和5000名蒙古軍隊繼續征戰,而這5000名“蒙古人”也因為怯的不花的戰敗而永遠留在了敘利亞,成為了德魯茲人的另壹群祖先。
他們之所以被稱為“蒙古人”,是因為他們當時都屬於蒙古帝國,而這五千人實際上是當時的回鶻人(回鶻人的壹個分支)。蒙古真正的原住民不超過654.38+0萬,更多的是色目人,也就是早期蒙古融合的部落,回鶻就是其中之壹。
看看元世祖忽必烈身邊的人。這樣的色目人很多。
這些“蒙古人”與當地的阿拉伯人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德魯茲人。由於缺乏政治地位,他們長期被邊緣化。雖然現在有6.5438+0萬人,分成很多塊,有的在黎巴嫩,有的在以色列,有的在敘利亞,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
在他們的教義中,他們相信輪回。令人驚訝的是,他們認為投胎後會投胎為中國人,對中國人有壹種莫名的親切感。
根據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報告,德魯茲人經常聲稱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的應許之地,他們也希望死後有機會回到中國的土地上。
沒想到,遙遠的西方也有這樣壹群人,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前外教塞拉梅·奧貝德是德魯茲人,他有壹首詩為證:
無數的聯系使我與北京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千裏讓我和北京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那是我的家鄉,
有關於家和過去的記憶,
但這是我的第二故鄉,
還有家,
有無數過去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