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稿應該沒錯。
每個期刊都有自己的出版方針和方向。投稿前壹定要知道發表方向。如果刊物是社科期刊,妳發表數學、物理、生物有點不合適。
其次,我們需要知道出版周期。出版周期包括雙月刊、季刊和月刊...有些作者可能認為出版周期是小事,是編輯部的事。這和我們的提交有什麽關系?這樣想是錯誤的。發表周期越長,文章出現在期刊上的時間就越長,文章的就業率可能就越低。如果是用來評職稱的,就必須參考發表周期,這個周期決定了妳的準備時間。
第三,了解刊物的欄目。欄目決定出版方向,壹般有兩種情況:壹是欄目固定。然後妳發文章的時候可以根據欄目投稿,更有針對性。第二,欄目在變。比如今年是建國七十周年,大部分刊物都會刊登建國的專欄。可以根據這個欄目寫專題文章。壹般來說,變更後的欄目會在年初的刊物上公布。如果有意投稿,壹定要註意,避免寫出來的稿件與發表方向不符,導致退稿。
2、註意抓住機會
教研論文按時效性可分為兩類:壹類時效性強,與教學進度相協調(如中學化學教學參考新教材教學參考,各種同步習題等。),另壹種時效性不強,與教學進度無關。
後者可以隨時投稿,而前者必須掌握壹定的預付款。到底提前多久投稿,壹般報刊都會通過報紙啟蒙提醒讀者和作者。壹般情況下,如果報刊沒有規定,雙月刊和月刊稿件要提前4-6個月。壹般來說,新聞文章越及時越好。報刊出版周期越短,預付款金額越小。
壹篇論文的發表就像壹篇新聞報道。題目越新,越貼近,越容易被錄用。但是,學術期刊畢竟不是“日報”。就出版周期而言,滯後性太強。投稿的時候還是熱門話題,發表的時候可能就沒話題了。
3、註意格式要規範
目前大部分是通過郵件提交,需要形成電子文檔。建議投稿前觀察壹下出版物的排版習慣,最好調整到出版物的標準格式。如果刊物沒有提供參考格式,壹定要整理出來,至少要美觀易讀。
編輯部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稿件。如果每篇文章的格式比較混亂,對於編輯審稿來說是非常不方便的。結果,被拒絕也是很常見的。建議格式壹定要規範,有基金的話壹定要帶,提高就業率。
4.適當控制字數
壹般來說,發到報刊上的文章要盡量短,選題要小,要實用,要有可操作性,讓別人看了能有啟發和教育或者能用上;參加評選的論文要理論性強壹些,題目略大壹些,字數多壹些,這樣才能把問題說清楚。通常組織論文選題的部門在給予通知或啟發時,對論文的選題、格式、字數都有明確的要求,寫作時要充分註意。如果沒有要求,筆者認為參與評選的論文字數為3000-?5000字為宜,壹般不少於3000字,不超過7000字。根據題目說清楚就行了,不要太在意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