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墻上有銘文的磚也叫文磚。在通往東門賓陽樓和北門朝宗樓的路上,守望者會發現文字磚。文字磚記錄了歷代修築荊州城墻的漫長歷史過程,反映了荊州所轄行政區域的變遷,說明了荊州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光輝歷史。
據史料記載,荊州原有的磚墻始於五代十國,即高繼興為荊州王,建立荊南國時,動員數百軍民在都城周圍挖掘,修建都城。這時,磚城開始存在。他從漢墓中借磚建城。磚上有典型的漢代紋飾,但無銘文,有墓磚遺跡。
南宋時開始燒制“特種城磚”。磚塊上只有簡單的責任銘文,但沒有年份編號的記錄。
荊州磚墻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變遷。墻上最早有年號的磚是1369,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在此之前,磚只有時代特征,年號字磚尚未發現。
荊州城磚不僅來自江漢平原的原政府和各縣。從發現的文字磚來看,除漢水流域和長江中遊的20多個縣外,還有襄陽府、雲縣、房縣、谷城縣、棗陽縣、南漳縣所轄的縣,遠離西北。
還有湖南、廣西、貴州三省交界處的西南荊州,湖南北部的常德,西部的郴州,南部的永州,中部的衡州,東部的長沙。
在當時,從全國各地運磚到荊州,從距離荊州數百公裏甚至幾米遠的地方到水陸交通極其不便的千千,修建城墻並不容易。
從荊州市寫磚的來源來看,* * *有8個州,40多個縣。證明由於當時轄區大,疆域廣,沒有高度的責任心,統壹的規格,嚴格的紀律,很難把全國各地的磚運到荊州。
古代防禦工事是壹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據《江陵縣誌》記載:
蓋先治其城垛,乃諸侯郡守之常策。
所以歷代都是以簡單或詳細的責任形式來維護建築和城墻,壹層壹層地建造城市。從此可見“鐵做的荊州”這個古名並不是壹句空話。
從城磚上文字記載的內容來看,銘文非常嚴謹精美。制磚的地點和時間都有明確的記錄,監工、制磚工、燒窯工、制磚工以及負責操作和處理事務的地方官員的姓名都有詳細的銘文。
題字的官員中,有知府、知府、知府、正堂、夾道知府等級別的長官的名字,也有同知、潼關、李牧、縣丞等助理長官的名字,還有朝臣和壹般文員。
此外,磚上的銘文還記載了具體的操作者。比如政府委托的人的名字,監工的名字,村長的名字,戶主的名字,窯工的名字,糧戶或戶的名字,制磚工的名字,都有嚴格的題寫。
如果有壹塊磚刻著這個:
鄖縣襄陽府,為縣令,程康泰,監,工匠王成、賈,戶徐興。
洪武建於十六年某日。
這塊磚完好無損,已有近700年的歷史。
另壹個例子是,有壹塊磚上刻著:
荊州州委官員和荊州窯主喬及時趕到。
萬歷十年六月初壹。
從這些磚上的銘文可以說明,當時修建荊州城墻時實行的是“全民動員,自上而下,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的做法。
洪武時期的城建工程規模宏大,技術要求高,管理嚴格,責任銘細。采用“雕花磚”是為了保證城墻的質量。萬歷年間,發展出“印象磚”的方法,便於維修。
可想而知,荊州所轄各府、州、縣調集千軍萬馬,從四面八方運磚建“都”時的繁忙景象是何等壯觀。
荊州城墻上的碑刻磚種類繁多,大多豎著排列在磚的壹側或兩側,少數橫著排列。有的磚上面有幾十個字,有的磚只有壹個字,如“魚”、“龍”、“衣服”,壹般代表的是工號或工匠的店名,沒有年號。
文字篆刻方面,有陰刻、陽刻、陰陽兩刻,但磚上的字多為陽刻。在字體書法中,有行書、楷書、繁體字、簡體字。
簡而言之,荊州城上的字磚遍布城墻,碑文磚反映了歷史上荊州不僅經濟發達,而且文化發達,記錄了荊州城建設的歷史進程,其碑文磚是“活的”城墻檔案。
每壹塊刻有銘文的字磚都是歷代荊州古城最好的實物見證,也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