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均運行成本的測算和分析壹直存在爭議。教育成本應該由誰來核算,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大學本身?目前兩者都缺乏權威性和社會認可度。長期以來,壹直有這樣壹種說法,現行學生收費標準只占生均成本的四分之壹,生均成本在1.8萬元左右。對於這個被忽視的測量,學校可能認為不夠,家長認為過高。依據是什麽?如果簡單到用高校的支出除以學生人數得出壹個平均值,那就沒有科學計量學了。
從全球來看,近年來高等教育學費呈上升趨勢。然而,中國的費用增長率相當高。當然,基數低是壹個因素。但是,與國民收入水平相比,不能說增長不可接受。兩年來,收費沒有增加,減輕或減弱了家長的壓力。重新核定大學學費標準,是高是低,如何評價,這很重要。目前,開始這些工作是可能的,但希望在短時間內完成並不容易。因為每個學生的平均成本不同於產品的生產成本,單個企業的生產成本高於社會平均成本,企業就可能破產。社會平均成本是通過在市場上交換產品,實現其價值和使用價值而最終形成的。生均成本也應該是壹個社會化的、社會認可的成本概念和範疇。學校之間,或者不同類型學校之間的比較,是由社會認識形成的。目前,我們還缺乏這種比較和分析的基礎平臺。無論是理論指導還是實踐探索,都缺乏公信力和權威性。在我看來,現行的高等教育各項指標評價體系無法保證學校信息的真實性、可比性和客觀性,地區之間的教育資源價格不具有可比性,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質量差異也無法比較。如果只是目前的估價標準,現有教育設備的歷史成本,師生比等。被驗證,那些質優價廉的大學只能繼續誤導孩子,不會在競爭中被淘汰。東郭先生不僅欺騙了壹個皇帝,而且無視學者的利益,利用國家高等教育的無形資源,謀取地方和個人利益。這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