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體制改革的“最優方式”是什麽?
——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之路》要改革我國政治體制中權力過分集中、缺乏權力制約的嚴重弊端,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大幹部群眾所公認的。那麽,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改革呢?改革的“最優路徑”是什麽?還是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現代化有兩種模式。西方模式是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同步甚至超前,民主自由促進和保障經濟現代化。東方模式是政治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經濟現代化是發展民主自由的第壹步,由經濟現代化來推動和保障。這是被東亞“四小龍”實踐經驗所驗證的成功模式,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頻繁出現的“新威權主義”就是這樣壹種思路。蘇聯東歐劇變後,有人指出劇變的根本原因是先改革政治體制再改革經濟體制,而中國的改革必須先改革經濟體制再改革政治體制。還有人主張“把政治體制改革放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或者“融進經濟體制改革中”。這種“繼承”或“存在”或“整合”的理論,真的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最優道路”嗎?中央黨校教授王貴秀在其新作《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之路》(河南人民出版社版)中明確指出,上述兩種觀點實質上都是在鼓吹政治體制改革要緩壹緩,推到遙遠的未來,其結果必然是經濟體制改革難以推進,“以至於最終葬送整個改革事業。所以,這絕不是壹條‘首選之路’,而是壹條危險之路。真正的優化之路只能是鄧小平反復強調的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的道路。”(第344頁)該書重點闡述了鄧小平理論中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壹系列重要思想,反思了50年來中國政治體制的演變和改革,強調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普遍必要性和特殊緊迫性,指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為什麽刻不容緩。原因簡單明了。正是由於政治體制改革滯後了十幾年,經濟體制改革難以健康順利地推進,權錢交易現象和官員腐敗程度越來越嚴重。至於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便捷途徑,筆者和我不約而同,都是反對三權分立,反對西方多黨制。他們都主張實踐鄧小平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走體制內改革的正道,即發展黨內民主、黨政分開、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該書提出,要建立和實行黨的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行使決策權、黨委行使執行權、黨的紀委行使監督權的制度,以維護黨內民主。該書還建議改革和完善黨員權利保護制度、黨代會常任制、黨內民主選舉制度、幹部任用和任期制度、彈劾和罷免制度以及權力監督制度。此外,通過發展黨內民主來促進人民民主。建議逐步擴大NPC代表直選範圍,減少代表人數,提高NPC議事決策質量,實行選舉制,提倡黨委書記不得兼任NPC人大常委會主任,加強NPC的監督權。這些想法很有見地。該書的不足之處在於很少涉及如何進壹步改革和完善我國* * *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這本來就是中國政治制度的獨特之處和優勢,應該深入探討。另外,這本書是在很多論文的基礎上編寫的,難免有壹些重疊和遺漏。總的來說,這本書對高級官員教化民眾,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