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長城歷史悠久,工程宏偉。它是新七大奇跡之壹,在“世界新七大奇跡”評選中名列第壹。
據粗略估計,萬裏長城的數量僅明代就有。如果用磚石和土方砌成壹堵厚1米,高5米的墻,可以環繞地球壹周以上。如果用來鋪壹條寬5米、厚35厘米的路,可以繞地球三四圈。分布在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全長5萬多公裏。
正所謂“上下兩千余年,縱橫十萬余裏”。如此巨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獨壹無二的。長城由四部分組成:關隘、城墻、城臺和烽火臺。壹般來說,關隘都建在危險的地方。它位於北京郊區的居庸關和八達街區附近的長城。城墻平均高度7.8米,最高14米。
城墻外側通常建在陡峭的懸崖上,以增加攻城的難度。相隔不遠,有壹個拱門,叫“檢票口”,守城的士兵從這裏上下。城墻頂寬5.8米,可容納五匹馬。城臺是壹組每隔300到500米從墻頂升起的方形建築,是巡邏和放哨的地方。這座烽火臺專用於傳遞軍事信息。
擴展數據:
萬裏長城的由來:
長城建於周代。周幽王的篝火戲劇《王子》是最早的長城典故。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期,楚國為抵禦外敵入侵,首先修建了“楚方城”,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萬裏長城修建的序幕。戰國時期,齊、魏、趙、秦、燕、中山等國也修建了長城。
其中秦、趙、燕與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相鄰。他們在修築長城共同防禦諸侯的同時,也在北方修築了“反胡長城”。從那以後,幾乎所有的國王都加固並修建了長城。秦統壹後,分割各國的長城被廢棄,秦、趙、燕北部邊界的長城被連接起來。
擴建修繕,首次形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裏的長城,萬裏長城由此出現。據記載,秦始皇修建長城動用了近百萬勞動力,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壹。漢朝繼續修築長城以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
從漢文帝到宣帝,修築了壹條全長近萬公裏的長城,西起大灣兒石城,東至鴨綠江北岸。當時沒有機械,所有的勞動都靠人力完成,工作環境非常艱苦,有山有崖。長城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有2000多年的歷史。今天的萬裏長城指的是明朝修建的長城。
百度百科-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