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金牌匾是由陜西傳統小調繡兜歌詞發展而來的革命民歌。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它就流行於陜北,隨著全國的解放,它迅速傳播到全國各地。歌曲結構短小,整首歌由兩個樂句組成,下壹句的旋律骨架是上壹句的下四變。旋律活潑流暢,跌宕自然,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它以親切細致的筆調,深刻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毛主席、朱總司令的熱愛和對人民軍隊八路軍的深情厚意。在1976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逝世後,歌手郭懷著沈痛的心情重新演唱了這首歌,並對它作了新的解釋,特別是把第五段改為:“周三秀總理,人民的好總理,獻身革命,我們愛妳。”將歌曲引向高潮,深深打動了億萬人的心。
信天遊
信天遊——又名“順天遊”、“爬山調”。是陜北流行的壹首民歌。它的基本格式是上下兩句的兩句式結構,壹般來說,上句開頭,下句句號表示,用詞簡潔,短小精悍。大部分歌詞都是即興創作的,運用對比和情感的手法是其突出特點。歌詞以七個字為主,有疊字、重字、重詞。如蘭格英英、白鴿笙笙、紅格童童、喬格玲玲的手等。,所以其中經常夾雜壹些不規則的八字、九字、十字以上的聖歌。信天遊的曲調基本上是單壹的壹段,但它的調式色彩和節奏安排非常多樣,可以表現出多種多樣的情調和意境。大致可分為兩種基本形式:壹種是節奏自由,音域寬廣,旋律波動大,高音奔放,用高音腔演唱;另壹種是節奏規整,結構嚴謹,旋律流暢,細致柔和,多用平腔唱法。
民歌
陜北民歌反映了陜北人民在壹定歷史階段的風俗和歌曲。這樣的歌曲數量比較少。酒席唱的主要有“九曲”。由於陜北氣候幹旱,人們為求雨而歌,形成了“祈雨歌”,還有祭祀歌和巫術歌。民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語言生動,旋律流暢,節奏自由,表達了黃土高原人民的感情和願望。
小調
在陜北,無論表達什麽樣的情感,都有歌有曲。夏天,在綠格子的英英山上或山頂,隨處可以聽到隨風飄蕩的悠揚歌聲;小調已經成為生活在這裏的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主要方式。
小調流行於陜北榆林地區各縣,數量眾多,題材廣泛。大多數曲調相對固定,多為敘事性的,如《藍宮調》、《走西口》、《李三譜》。其歌詞多分小節,以七言為主,用平腔演唱。另壹部分壹直伴隨著竹器和打擊樂,向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發展,如清澗縣的“道情”、米脂縣的“宛宛腔”、神府的“二人臺”等。小語種大多簡潔生動,曲調深沈優美,情感描寫細致準確,篇幅較大。
小曲主要是玉林市流行的壹種不化妝不表演的坐歌。它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它吸收了明清時期於官從南方帶來的蘇州絲竹、湘潭小曲等江南曲調,並逐漸滲透到陜北當地民歌中,發展演變。歌曲主題主要取自市民階層的生活,以風流韻事、男女情愛、閨閣春情、忠臣良將為內容。飲酒詞結構嚴謹,語言華麗,用韻也講究,文人創作氣息濃厚。被譽為沙漠綠洲中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