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雜誌傳播文化。
“90後新生代作家”轉投市場部,說電子雜誌市場化是趨勢!
-參觀張曉風
據濱海網電(記者楊經緯)31下午,我們通過網絡采訪了“90後新生代作家張曉風”。
張曉風,男,1991,6月30日出生於孟子的故鄉鄒城。青年文學創始人之壹,90後青年文學代表性雜誌《葉》雜誌,原主編,現市場運營總監。
張曉風:借助互聯網,勾勒青春。
Yemagazine壹開始只是壹個電子雜誌。“電子雜誌作為中國文藝的壹部分,是為了理想,為所有90後的年輕人提供壹個表達自己的平臺,為中國文藝的繁榮做出壹定的貢獻”當被問及張曉風為什麽會想到辦電子雜誌時,他這樣回答。現在,電子雜誌逐漸變成了實體雜誌。在談到市場化的初衷時,張曉風似乎有話要說。他自豪地告訴我們,Yemagazine以“借助互聯網勾勒青春”為口號,以非盈利為理念,在前兩年取得了微弱的成績。這也是我們從眾多電子雜誌中脫穎而出,被臺灣《中國時報》找到,被稱為90後青年文學代表的原因。雜誌市場化是壹種市場選擇。具體來說,以前的《葉》雜誌是以文藝為原則的,很多時候並不註重市場或者讀者的感受。《葉》雜誌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市場化只是《葉》雜誌的第壹步。
“我說葉雜誌的市場化不同於傳統媒體,也不同於傳統新媒體。它是產業鏈整合的產物,是李開復在今年的‘新概念媒體創業大賽’上談到的新媒體。新媒體的出現必然會沖擊傳統媒體,間接推動媒體市場的產業整合。初衷自然是為更多的讀者、更多的人提供壹個機會,也為我們自己提供壹個機會、壹個平臺。”張曉風認真地向我們解釋了他們的初衷。
鋒利的工具能做好工作。
電子雜誌的市場化是壹條艱難的道路。張曉風告訴我們,他們已經為上市做了半年的準備。還是時刻準備著市場化的那壹天。人員構成,稿件來源等等。這些都是阻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張曉風表現出極大的信心。他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關鍵是他能不能抓住機會。張曉風補充說,對於這本雜誌的市場化來說,更重要的是它背後的團隊。張曉風在回答中引用了喬丹的話:“籃球不是個人表演”。當然,做雜誌不是壹個人的事。有這樣壹個強大的團隊作為後盾,葉雜誌社有前進的動力。雜誌的團隊大部分都是90後。他在采訪中說:“現在很多人對90後相當挑剔,但我想說,90後真的很棒!”在談到這支強大的隊伍時,張曉風是這樣向我們描述的:“我們都是散落在茫茫荒野中的石頭,沒有人關心我們,但當我們被建成壹座城墻時,人們會仰頭贊嘆:多麽高而堅固的城墻啊。這是我們的團隊!”
現實才是夢想的初衷!
張曉風是90後的代表,但他謙虛地告訴我們,“我不是壹個成功的90後。我只能說我走在奮鬥和獨立的路上,但我想和大家分享壹句話:是現實的殘酷襯托了夢想的美好,也正是因為夢想的美好,我們才不得不奮鬥和獨立。因為現實才是夢想的初衷。采訪的最後,張曉風簡單總結了壹下這個行業。”我們這個行業,賣的是文字,賣的是文章,賣的是故事,用歡笑和淚水奉獻我們的青春和理想。千萬不要唱歪歪扭扭的話,影響學生,做任何不自然的事。寫完了,我鞠躬感謝父母和讀者。我搞砸了,睡不著。頂三五年白活,賺七八吊養老錢。畢竟落進了泥裏,隨風而散。讀者總會有新寵,再也不會懷念舊人。看到它給妳帶來了片刻的歡樂,它能值得壹些人類的溫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