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環境不僅包括不低於33%的綠化覆蓋率,還包括綠化硬質鋪裝、圍欄、大門、活動設施、各種指示標誌、水景、浮雕、雕塑、照明設施、音響設施等,必須與居住建築形成有機結合。
就綠化而言,不是單純的綠,必須考慮喬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冠樹的適當種植和適合四季的種植方式,而硬質鋪裝和活動設施要充分考慮其使用功能,如無障礙設計有嚴格的規定,藝術品的展示更應註重其文化意蘊和藝術品位。從學科來說,環境涉及到很多工程領域,比如土木工程、園林綠化、藝術、市政等。,而這些都得由有經驗的設計師有機結合。
社區的景觀是“中等規模”
重視人的主體性是對人本身的壹種尊重,這不是壹句空話,很多具體的工作都體現了這壹點。例如,活動設施的設置應主要考慮老年人和兒童的戶外活動,其規模應與人體工程學的各種尺度相適應。與它們接觸的人的舒適性和安全性,以及使用的耐久性,都要從材料的顏色、質地、化學性質來考慮。
居住區內的景觀不僅僅是供居民觀賞的,還必須與居民的休閑活動相匹配,也就是說,居民可以徜徉其中,真實地使用這些景觀設施。比如居住區集中開放空間中的零散構築物,要形成或大或小、公共或私人的活動空間,以滿足不同活動的使用要求。開放空間可供居民集體晨練或舉行群眾娛樂活動。所以景觀不僅是給人看的,也是給人用的。
過於追求環境個性
居住區的環境設計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在視覺和使用上會有很多令人興奮的點,而這些點必須有壹個內在的順序來統壹組織,形成壹個獨立而又集中有序的畫面,否則就會支離破碎,而這壹切的最終目的是為居民服務,而不是設計師表達個人色彩的場所。
環境設計是壹門綜合性學科。從歷史上看,西方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有很多不朽的模式和相關理論,而在東方,造園藝術中有獨特的藝術家,就像油畫和中國畫壹樣,以不同的方式創造不同的形式,但也是美麗的生活場景。今天的環境設計應該借鑒他人的智慧,繼承傳統,為今天的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