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的皇後壹直沒有生育,其他妃子有5個兒子,10個女兒。但除了三兒子嘉仁,其他兒子都早逝。於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嘉仁皇太子於6月1915438+01日在陳子宮修行,為太史皇帝。太史天皇從小也體弱多病。他患了腦膜炎,留下了後遺癥。40歲時,他患了腦血栓,轉為精神病。疾病爆發時,皇帝經常在公共場合做出壹些可笑的行為。比如看軍事演習的時候,他會突然跑下檢閱臺,打開士兵的背包到處翻找。有壹次,他參加國民議會開幕式,心血來潮,傻笑著,把講稿卷成壹個圓筒,放在眼睛上,給外國使節拍照。這位元老覺得不能再出醜,丟了日本人的臉,於是方便他在1921決定裕仁親王為攝政王。在晚年,太史天皇處於精神錯亂的狀態。
在大正時代初期,政治問題是如何調和軍備急劇增加和軍事部門推行的嚴重財政困難之間的矛盾。日俄戰爭後,日本將朝鮮和中國東北劃入其勢力範圍,使得軍備需求迅速膨脹。1912 12二月,西園寺公望內閣因陸軍部要求擴大兩個師而辭職,由軍閥桂太郎接任。然而,桂太郎的上臺引起了普遍的抗議浪潮,東京爆發了第壹次修憲運動。立憲國民黨和立憲友協提出了“打倒宗族,維護立憲”的口號。這場運動的幕後支持者是試圖從軍閥和官僚手中奪權的產業資本家。1913,在野黨提出彈劾內閣,迫使國會休會。憤怒的民眾包圍了議會,襲擊了警察局和派出所,動亂蔓延到大阪、神戶等大城市,局勢惡化。太史天皇進行了幹預,並表示希望保持政治穩定,這導致了圭太郎內閣的辭職。資產階級民主運動戰勝了保守勢力,史稱“大正政變”。
從第壹次憲政運動開始,政黨政治的民主運動就需要發展。1924年,終於實現了黨議會,這壹成果被稱為“大正民主”。但是,大正民主並沒有改變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發展戰略和外交政策。元朝大軍閥山本權兵衛組閣後,提出更大規模地擴充海軍預算。民眾再次掀起護憲運動,將山本內閣吹倒。正當太史天皇內憂外患的時候,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