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是的。只能說聽起來很美。可能有人認為諸葛亮和魏延關系不好,不能讓他立功,所以堅決不采納他的策略。如果妳真的這麽想,那只能說妳想象力太豐富了。其實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計劃,是因為他要負責蜀軍乃至蜀國的士兵。為什麽說只是聽起來很美卻行不通?有多不靠譜?
第壹,蜀漢和魏國的軍力差異決定了我們只能穩中求勝。就兵力而言,魏當時不少於八十萬,而只有十萬左右。更尷尬的是蜀國總人口890萬,也就是說蜀國總人口和魏國實力差不多。可以想象蜀國和魏國的差距會有多大。所以諸葛亮每次北伐最多也就五六萬人,而曹魏在西部的防守兵力也達到了二十萬。可想而知,兩者實力相差甚遠,而且不止於此。
魏的戰將多如牛毛。另壹方面,蜀極為尷尬,蜀中無大將。除了魏延,沒有將軍能得。即使當時的長安城統帥夏侯茂沒有什麽本事,但是長安城防守堅固,戒備森嚴,郭淮就在不遠處等著。魏延以長途奔襲的形式進攻長安,確實勝算不大。正因為諸葛亮明白這壹點,所以不敢采用魏延的方案,只能循序漸進。
第二,蜀漢的實力太弱。就領土面積而言,魏國是的好幾倍,占了天下幾個州,而蜀國只有壹分利。更不用說人口了,魏的人口是的五倍多。而且魏國的經濟實力遠超蜀國。正是在這樣殘酷的現實面前,諸葛亮不敢冒太大的風險,正如他在模型中提到的:“始皇帝的事業,不是半途而廢,半途而廢。今下三分,令益州疲,真是危秋。”
所以諸葛亮清楚的知道現在蜀國危機四伏,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如果采納了魏延的計劃,如果後勤補給跟不上,就會毀了這支軍隊。其實糧草運輸這個大問題壹直困擾著蜀國,糧草運輸時常出現延誤的情況,有時甚至嚴重到延誤戰機。相反,魏從來沒有這樣的問題。
第三,魏蜀君主的政治才能差距太大。魏國的曹丕和曹睿顯然比強,諸葛亮知道這壹點。本來蜀國的國力在夷陵之戰後損失很大,再加上的無能,無知的親小人遠不是壹個好臣,導致朝朝廷的人不和。而我們知道,兩軍之戰看似只是戰場上的對抗,其實不然。關系到兩國在各個層面的較量。
因此,出於對劉禪才能的清醒認識,諸葛亮從來不敢貿然行事。毛主席評價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時說:“這個計劃太危險了!”它確實擊中了要害。對於當時的蜀漢來說,它經不起任何風險,只適合緩慢而穩步地前進。諸葛亮仔細分析後,壹定看出了所謂的政變根本不靠譜,缺乏實用性。如果這次政變真的被采納,也許諸葛亮還沒有死,而蜀漢已經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