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這九種智能是什麽,妳如何幫助自己和孩子找到超群的智能和天賦?
早在1983,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博士就反對傳統的簡單粗暴的用智商測試來評估智商的方法。加德納發現了腦外傷患者學習能力的差異,認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智力組合系統,提出了被廣泛認可的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經過幾次理論叠代,逐漸發展為九大智能理論。
這九種智能可以分為三類,即:
智商: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自然探索智能;
情商(EQ):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有智能;
MQ:肢體操作智能;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校在開發學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時,應關註學生某些方面的突出智能,並對其進行有效引導;當我們在其他方面趕不上進度的時候,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優勢去學習,而不是讓他們受到懲罰。但是在實際的學校教育中,由於學生數量多,老師關註度不夠,很難細致的觀察到每壹個學生。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記錄是非常重要的。
那麽,每個智力的具體表現是什麽,如何對3-10歲的孩子進行自評自測?本文帶妳壹壹剖析。需要註意的是,3-10歲的年齡跨度較大,部分指標僅適用於6-10歲或8-10歲的兒童。詳情請私信聯系我們。
中文智能/語言能力:擅長聽、讀、寫、說。
數學和邏輯智能:認識數字,計算和測量,推理因果關系。
空間智能:辯論方向,走迷宮,玩拼圖,繪畫和設計。
自然探索智能:了解動植物,區分分類,認識地圖。
音樂智能:辨別音調、欣賞音樂風格、節拍。
人際智能:理解和關心他人,分工,合作和溝通
內省智能:自我反省、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獨處。
肢體動作智能:觸摸、整理、表演、操作。
存在智能是壹種相對困難的智能類型,不適合3-10歲的孩子。存在智能是指壹個人運用集體價值觀和直覺去理解他人和周圍世界的能力。智力較高的人,通常能看到全局,善於思考“人為什麽活著”和“人為什麽會死”。這種智能廣泛存在於哲學家和思想家中間,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壹種罕見的智能。但是和其他智能壹樣,它是通過有目的的訓練發展起來的。
綜上所述,在上面提到的智力類型中,與智商相關的智力,如邏輯數學智力、自然探索智力等,是比較難觀察到的,需要通過教學活動和學習過程來展示和觀察。數學思維和科學思維的啟蒙老師同時承擔著教學和識別學生的工作。因此,如何從思維發展的角度設計啟蒙,成為家長和老師面臨的挑戰。後續文章將繼續介紹激發上述智力的方法,以便讀者進行自測或家長對孩子進行監控,科學地了解自己,發揮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