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麽是冥想?
冥想madetaion,在印度語中是“精神修養”的意思,是培養壹種良好的心態。其實踐方法是著重學習“八正道”。
佛教修行的道路,使出家的人和在家的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漸減少煩惱和貪、怨、癡的枷鎖。逐漸讓靈魂得到凈化和自由,讓自己朝著善與悟的方向前進。
任何壹個勤勤懇懇修行的人,都能從這些平淡無奇的修行中逐漸領悟到極其有意義和價值的道理。
八正道是八種不同性質的正道,即正見、正思、正言、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 *,可分為三種不同的修行範疇。
即正見、正思形成“智”——正知、正見的培養;規訓、天職、天命構成“戒學”——行為道德的養成;正勤、正念、正定,構成了“定學”——精神品質的培養。
禪修是定學的修行,也就是八正道中最後三正道的修行,它使我們能夠為止惡業的工作培養積極熱情和勤奮的品質——積極上進;正念,對自己的身、心、外界環境保持正念、覺知、覺知的品質,永遠不忘失去或放下;內心穩定,冷靜,快樂,有愛,不容易被苦和樂動搖——積極的定義。
禪修者必須徹底修行八義,因為解脫由此而來,煩惱主要由此消除。
冥想,並不神秘,而是心靈的訓練。
2.什麽是正念?
正念,最早的文獻來源,來自佛教《四念諸經》,2600年前由佛陀首次正式引入,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禪法。有時候,正念也被稱為“冥想”或“內觀”。
正念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被介紹到西方,並引起了心理學家的註意。它由喬·卡巴金等學者引入並進行科學研究,逐漸完善並融入當代心理治療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術之壹,從而誕生了許多著名的心理治療。
所以正念沒有統壹的定義。有些德高望重的人認為那是純粹的註意力和正確的知識,而卡巴金認為那是沒有判斷的每壹刻的覺知。Confield認為是愛和覺知;
3.什麽是冥想?
停止冥想(大約等於冥想)就是讓我們頭腦中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專註於某件事或某件事。比如我們經常聽到壹種引導式的冥想訓練,伴隨著舒緩的音樂,“閉上眼睛,放慢呼吸,想象眼前是壹個美麗的湖泊。湖水清澈平靜,天空和群山倒映在湖面上...在這種感覺中停留壹會兒,然後慢慢地,慢慢地睜開眼睛……”
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冥想和正念理解為兩種不同的冥想方式。雖然它們經常被放在壹起討論,但冥想和正念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註意力管理方式,它們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
從佛學的角度來說,禪修可以分為靜心和禪定。有壹種說法,妳可以參考和了解這兩者。如果不糾結太多細節,基本上可以分為禪定和正念。簡單明了的解釋是:
觀禪(大約等於正念)就是讓我們的頭腦對周圍的事物充滿註意力,對此時此刻這裏發生的事情有清晰的覺察。比如妳在運動的時候,專心運動而不是壹邊舉鐵壹邊想吃什麽;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而不是吃飯的時候刷朋友圈。正念是當下身心的集中。
用壹句話解釋區別:冥想強調註意力維持,目的是從意識上觸發放松的狀態;正念則側重於監控註意力,強調不加判斷的接受。
提高這種意識和註意力離不開每天有規律的正念練習。
練習正念的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是正念冥想和觀察呼吸;也可以變成冥想,還有很多其他的正式形式,比如冥想、身體掃描、正念瑜伽、正念舞蹈等。,包括對開心和不開心事件的感知,對呼吸的覺察,對日常行為和事件的細致審慎的覺察。
所以目前不成熟和深入的理解是,禪修包含正念,正念包含正念禪修和引導禪修停止禪修。
請改正和補充錯誤。
美好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