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理論學派作為管理學的壹個重要流派,側重於合理決策,即研究如何從各種可能的選項中選擇壹個“滿意”的行動方案。赫伯特·西蒙是決策學派的主要代表。這個學派吸收了系統論、行為科學、運籌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成果,在20世紀70年代形成了獨立的管理學派。
決策論學派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學理論,尤其是消費者選擇理論,即在壹定“理性”的前提下,通過各種行為的比較和選擇,使總效用或邊際效用最大化。因此,它們也是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決策對象。
決策理論學派非常重視對決策者本身的行為和素質的研究。西蒙和馬奇在他們的著作《組織》中將“決策者”視為壹種獨立的管理模式,即他們認為組織的所有成員都是合理選擇手段以實現某種目標的決策者。
西蒙指出,管理者在組織中的重要職能是決策。
1,決策包括四個主要階段:
(1)找出決策的依據,即收集信息;
②找到壹個可能的行動計劃;
(3)在各種行動方案中做出選擇,即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從各種備選方案中選擇壹個方案;
④評估所選方案及其實施情況。決策過程的最後壹步,也是保證所選方案可行性和順利實施的關鍵壹步。綜合總結後發現,在這四個階段中,公司管理者及其工作人員用很大壹部分工作時間調查經濟、技術、政治和社會形勢,以識別需要采取新行動的新情況。
2、決策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
所謂程序化決策,就是那些帶有常規性和重復性的常規決策,可以制定出壹套常規的程序來處理。比如普通客戶的訂單定價,辦公用品的訂購,生病員工的薪資安排。
所謂非程序化決策,是指那些過去沒有發生過的決策,或者其確切性質和結構不確定或復雜的決策,或者其作用非常重要,需要以現在切做的方式處理的決策。例如,壹個公司決定在壹個從未運營過的國家建立壹個盈利組織,新產品的研發等等。然而,很難絕對地區分這兩種決策。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而是像光譜壹樣的連續體。
3.不同類型的決策需要不同的決策技巧。決策技術分為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傳統技術是壹種經典技術,從有記載的歷史到現在這壹代,壹直被壹些管理者和組織使用。現代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起來的壹系列新技術。
* *組織設計是組織理論中的老問題。西蒙對組織設計理論的新貢獻在於,他的組織設計理論是以他的決策理論為基礎的。組織設計要有利於組織決策,以及決策所必需的信息傳遞和信息處理。為此,他認為:
①組織結構的設計應從建立組織目標體系入手,目標體系不僅是界定組織結構的重要依據,也是影響組織決策環境的重要因素。
②分工。西蒙強調的組織分工並不是指業務內容的劃分,而是將整個決策系統的組織分解為相對獨立的子系統,使子系統之間的依賴最小化,並賦予其充分的決策權,從而最大限度地分散決策權。
③組織的重點。西蒙認為現代組織的環境是“信息豐富的”。然而,由於組織成員的能力有限,組織必須將有限的能力花在重要的決策任務上。
(4)組織的權力配置。西蒙從組織決策的角度認為集權和分權各有利弊,所以他強調分權和集權應該是適當的而不是絕對的,因為組織活動是集體活動,必須有壹定的集權協調機制才能順利實現組織目標。但如果過度集權,會導致決策者負擔過重,無法集中精力於重大決策問題,還會造成下級人員不作為、決策脫離實際等問題。
總之,西蒙以決策為核心的行政組織研究方法,將行政組織的研究重點從制度、法律體系、結構的靜態層面,轉變為決策過程的動態研究。目前,這種以決策和政策為主導的公共行政研究趨勢已經成為西方行政學的流派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