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生於貝,貝生於海。日月相映,山海相托。日月貝正在向中國建築質量獎的最高殿堂沖刺。走近了才發現,從第壹堆開始,日月殼就壹段壹段地“長出”了壹個鋼結構骨架,鑲嵌著1.6萬塊壹模壹樣的幕墻——每壹個細節都力求完美。
站在日月灣腳下,真的很體會到高大上這個詞的震撼。難怪總是吸引大家的目光。從外面看,珠海歌劇院的立面幕墻工程* * * 65438+萬平方米,相當於壹個超大型幕墻工程。分為兩個貝殼狀建築,小殼25000平米,大殼75000平米。大小殼都是雙層幕墻。
據悉,為了保證觀眾廳的色彩符合大劇院的建築造型,特別邀請了法國樂華公司的色彩大師親自設計劇院的外立面皮膚,並親臨現場親自指導塗裝操作。可以說對這種技術和效果的關註已經到了精雕細刻的程度。
作為珠海的新地標,這個項目是建築工藝品,它毗鄰珠海漁女。它將成為城市旅遊的新名片。形狀雖然復雜,但要求精密,要體現建築的美感。"施工單位珠海城建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日月北鋼結構
我們看到的立面是穿孔的鋁單板,裏面是玻璃幕墻。大小殼體立面由65,438+06,000塊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穿孔鋁單板拼裝安裝而成。“施工單位珠海興業項目負責人表示,每塊板材都只有唯壹編號,需要特定廠家加工制造。固定鋁板的幕墻骨架由5000個經過拉伸彎曲的鋼方塊連接而成。
大殼高90米,小殼高60米。鋼結構是整個主體結構的最大亮點。作為仿生建築,構件特點是弧形,復雜的彎扭節點,承重支撐,異形構件占80%。所有的箍條都是彎扭的,類似於鳥巢,但截面尺寸小,板材薄,加工精度控制難度較大。
為了架設炮彈,在大劇院建設的高峰期,1200多名工人在島上奮戰。中國制造企業500強浙江精工打造鋼結構,其特點用比鳥巢還難的“高”、“差”、“扭”、“焊”、“精”來概括。
目前整個大劇院主體結構和外幕墻施工已經完成,內部正在進行最關鍵的精裝修施工。大劇院對聲、光、電的專業要求極高,來自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的壹流專業團隊都聚集在島上。
珠海大劇院外景造型有“珍珠生於殼,貝殼生於海”的意境。貝殼中間,壹顆圓形的“珍珠”已經成型,這是大劇院的核心觀眾廳。
內部結構
然後,劇場建築被世界建築界公認為“最難建築”。為什麽這麽難?我們再進去看看吧!
在珠海大劇院的內部裝修中,聲學要求也是極其考究的。珠海大劇院的觀眾席嚴格按照建築聲學原理進行設計和施工,保證在1550座的大劇院中,最後壹排的觀眾在不使用擴聲設備的情況下也能聽得很清楚,達到完美的視聽效果。
同時,大劇院的天花板和墻面大量使用新型聲學材料GRG(玻璃纖維增強石膏板)和穿孔吸音板,並且全部采用異形GRG板。厚度為40 mm的GRG重量高達72kg/平方米。這種材料現場吊裝、搬運、放線、定位都非常困難,質量要求特別高。
由於GRG的特殊形狀,珠海大劇院的墻面和天棚的散流器造型多次翻轉,給塗裝施工帶來了困難。大劇院觀眾廳的粉刷需要經過多達14道工序,如基層表面粗糙處理、補縫找平、貼縫膠帶、石膏粉找平——兩遍膩子、三遍打磨、兩遍粉刷粉刷,才能完美呈現設計效果。
壹般同樣面積的常規塗裝工程只需要300多工日,而大劇院觀眾廳這顆“明珠”的塗裝需要1000多工日,可見塗裝工程的最高水平。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