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漁民號子發源於舟山漁場的舟山、岱山等大島,在我國東南沿海各地有壹定影響。
舟山漁場是世界四大漁場之壹,全國排名第壹。這裏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墨魚四種魚,被譽為“中國漁都”。舟山是壹個群島城市,有1390個島嶼,下轄定海、普陀區和岱山、嵊泗縣。舟山島最大,岱山島次之。舟山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中國大陸沿海的中心,是著名的長江、錢塘江和邕江的入海口。岱山是壹個海洋大縣,漁業資源豐富,尤其是以盛產大黃魚而聞名的岱衢洋。從清朝中期到民國直到建國初期,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臺灣省等東南沿海地區的數萬漁民聚集在岱衢洋圍捕大黃魚,駐足岱山曬魚,幾乎座無虛席,在中國傳統漁業史上曾輝煌壹時。
在過去,木制帆船是岱山和舟山群島捕魚和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所有工序全靠人工操作,集體勞動極其繁重。各種過程都要喊歌來統壹動作,調節情緒,從而形成豐富的歌曲數量。舟山漁民號子(岱山號子)按工作程序可分為錨號子、拔號子、繅絲號子、起航號子等幾十種。其音樂粗獷豪放,在風格上形成了壹系列個性鮮明、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調。
周,舟山漁歌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嵊泗縣76歲的漁民周被命名為舟山漁歌代表性傳承人,使嵊泗漁歌得以傳承,如八鵬歌、茂陵歌等。周從16開始,已經在海裏打魚60年了。周說,嵊泗漁民號子節奏鮮明,節奏感強,適應了當時拉網、拉錨、拉船、搖櫓等漁業勞動的需要。同時,歌曲的歌詞壹般都是語氣詞,聲音很大,節奏感很強。
年輕時,周是壹艘漁船的副船長,負責拔船上的篷帳,他對“拔篷”情有獨鐘。和作者對話的時候,他特意表演了這首歌。老人似乎沈浸在漁船起航的操作場景中:“嘿嘿嘿!”只聽他開聲搖臂,船上的漁民奮力扯帆:“咦,安的舌頭撅起來了。”大家齊心協力,漁船順利航行...
雖然已經七十歲了,周喊他的歌的時候音調還是很長。喊漁歌不容易。周總結了的壹條獨特經驗。他說喊這首歌的時候,喉嚨裏要有壹口口水。只有口水在喉嚨裏打滾,聲音才能夠強,曲調才能更好。周憑借其獨門絕技,參加《舟山漁歌王》電視總決賽壹鳴驚人,斬獲“風采”和“人氣”兩項大獎。2007年6月5438-10月受邀參加中國漁歌邀請賽,成為最受關註的演員之壹。
隨著比賽中頻頻獲獎,周在當地也有了壹定的知名度,來找他請教的人也多了起來。縣文化館還為他錄制了壹首漁歌,作為嵊泗漁歌再創作的原始素材。村裏有人看到後勸他:“漁民的歌壹定不能錄。壹旦別人學會了,獎品就被拿走了。”但周卻把這種教學看作是對嵊泗漁歌的壹種傳承?打賭“我肚子裏有多少,就教別人多少。”周高興地說,他找到了教漁歌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