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永樂大典》尚未確定是否有永陵,但《大典》抄本被毀,大部分毀於戰火,相當壹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盜走。今天,只有800多卷,分散在世界各地。
《大英百科全書》將中國的明代書籍《永樂大典》稱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它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壹個重要標誌。
擴展數據
《永樂大典》的成書可以追溯到600年前。1403年,永樂皇帝朱迪命明朝三大才子之壹的解縉主持編纂壹部大型書籍,目的如下:“至於天文、地理、陰陽、醫蔔、佛道、術數,都要編成壹部書,不要嫌繁。”
這是壹個巨大的工程。古代信息不發達,尤其是學術書籍,出版後很容易丟失。要重新集中起來,需要大量的金錢、人力、物力。
解縉很快完成了任務。永樂二年(1404),十壹月初稿呈皇上,名為《文學大成》。但永樂皇帝並不買賬,認為這本書“尚未備好”。永樂三年(1405),下令重修,設總裁、副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
在這種“文化動員”下,政府和反對派兩千多人繼續編書。光祿寺總部設在文遠館,負責送飯,錦衣衛負責保護人身安全。永樂五年(1407),二稿完成。這壹次,永樂皇帝非常滿意,賜名永樂大典。
人民網-600歲的“永樂大典”在哪裏
百度百科-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