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居堂的創始人是尤伯夷,俗名林采花,法名連國谷。他生於光緒十壹年(1885),是內厝鎮的壹個店主。年輕的時候,我穿越到馬來西亞的檳城經營壹個小攤販。後來皈依當地根宗寺,拜廣通和尚為師。廣通和尚早年在南海普陀山吳赫寺出家,是壹名佛教高僧。抗日戰爭期間,連國姑回到家鄉,在馬巷街出家,在莆田梅峰寺受戒。回國後,她投資土地,修建了清聚堂,於上世紀40年代竣工。為土木結構的瓦房,占地約250平方米,是當時馬巷最大的佛堂。1954年,梵天寺主持的新任命的侯雪大師應邀擔任清居殿主持,成為梵天寺下屬院落。為了改善清居殿的管理,大師還聘請了村的張林社王換了他的姑姑作為代理人來保護寺廟,並捐款1萬元修復清居殿。連國姑於1959年7月7日圓寂,她的骨灰存放在梵天寺海慧塔和主紀念館。
繼任者是惠木谷。回,俗名陳,內厝鎮村人,馬來西亞歸國華僑。她在佛教中以好運聞名。抗戰初期,她曾去鼓浪嶼日光巖拜清治上師為師。為了保護寺廟,她潛心向善啟大師學佛。公元1945年,由南普陀寺菩薩受戒。侯雪大師專委會的繼承人生活在清朝,主持會館的日常事務。惠於1989年逝世,享年90歲。
惠木谷臨終前,殷切希望侯雪大師主持清聚堂的重建工作,聘請徐水心、吳大展、洪慧敏為保護人,並成立了清聚堂重建籌備委員會。為了實現顧惠穆的夙願,侯雪積極發動群眾捐款。他本人也主張給梵天寺捐2萬、1萬元。田邊社林樓,利來威社,陳美金等。眾人慷慨解囊,* * *集資50萬元,於2001年4月初九重修,同年12月完成典安。薛後大師主持了儀式,各區鎮都派人參加了。
改造後的清居殿為兩層三開間的宮殿式亭子,紅墻綠瓦,雕刻精美,可與新建的“不二堂”(觀音殿)相媲美,為馬巷街增添了又壹盛景。如今香火鼎盛,木魚聲迎海內外良信。
清聚堂的門楣上有侯雪大師題寫的“清聚堂”的金匾。壹樓中殿供奉著千手觀音,兩側站著才子和玉女。觀音踩蓮花,雙手合十,兩邊有1080只手,姿勢不壹,每只手都仔細畫了壹只眼睛。千手觀音叫“婆婆羅Xi”,寶名“大慈大悲金剛”。
樓上是大雄寶殿。主殿供奉釋迦牟尼,兩側是菩提菩薩和韋陀,他們是騎獅坐象手持神劍的保護者。寺前是彌勒佛菩薩,歡迎五湖四海的遊客。兩側山墻嵌有800尊瓷土燒制的羅漢浮像。現在,清居堂已經成為馬巷地區菜姑們善信佛拜佛的聖地。
信息來源:翔安區人民政府作者:洪樹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