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小智唯謀,智窮而道無窮。
翻譯
大智慧的人知道適可而止,小智慧的人只知道不停地計劃,壹個人的智慧會耗盡,但天無絕人之路。
意譯
所有聰明的賭徒都知道,好的撤退就像好的前進壹樣。壹個人壹旦取得了足夠的成功——即使有更多的成功——就應該在好的時候停下來。因為壹連串的好運總是可疑的,當運氣來的太猛太快時,壹不小心就很可能被撞得四分五裂。
百科全書
普魯士的“血腥首相”俾斯麥為了實現德國的統壹,於1866年對奧地利宣戰。壹切準備就緒後,俾斯麥指責奧地利對荷蘭和斯坦管理不善。奧地利當然不能容忍,最終導致了6月1866戰爭的爆發。
7月3日,普奧軍在薩多瓦決戰。由於普魯士充分的戰前準備,戰場如火如荼,奧地利軍隊全線崩潰,蒲軍大獲全勝。
蒲軍的勝利徹底改變了戰前威廉壹世國王和總參謀部的將軍們的保守態度。蒲軍士兵士氣高昂,他們壹致主張以勝利者的姿態追求勝利,占領南方各州,並迫使奧地利割讓領土支付賠款作為懲罰。此時俾斯麥擠過人群,卻表現出高度的戰略克制。
作為壹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用他的理性分析做到了這壹點。他清楚地認識到,徹底打敗奧地利不是戰爭的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完成德國的統壹。
法國出於自身利益,絕不希望壹個統壹強大的德國在身邊對其安全構成威脅,所以會極力阻撓德國的統壹。俾斯麥得出結論,普魯士和法國之間的壹場戰役不可避免,對法戰爭是關系到普魯士能否統壹德國的關鍵壹步。
如果我們過分侮辱奧地利和南方各州,拖延戰爭,可能會導致法國的介入,這將正中拿破侖三世的下懷,使普魯士陷入困境,並奪走普魯士所有的勝利果實。現在如果給奧地利留些余地,奧地利就會被普魯士的勢力嚇倒,不敢輕舉妄動,在接下來的普法戰爭中保持中立。
但當時的許多將領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堅決反對俾斯麥的停戰決定,要求摧毀維也納,並借機摧毀奧地利。如此有利的機會決不能錯過。
俾斯麥擠過人群,仍然堅持適可而止的策略,並在普魯士國王威廉壹世面前反復勸說,以至於他放聲大哭。最後,他懇切地告訴國王,如果國王不下令停戰,他就辭職,重返戰場。
在俾斯麥的壹再施壓下,威廉壹世被迫讓步,並在俾斯麥的奏章中批道:“在維也納的城門前,在軍隊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後,我不得不勉強接受屈辱的和平。”
俾斯麥終於贏了這壹輪,並於7月20日在布拉格與奧地利簽署了停戰協定。普魯士除了要求奧地利支付少量賠償外,沒有拿走奧地利壹寸領土。
俾斯麥的氣勢之大,戰略上的高度克制,解除了他對下壹步發動普法戰爭的憂慮。
1867年,普魯士贏得普法戰爭,建立北德意誌聯邦,為德意誌的統壹奠定了重要基礎,德意誌統壹初步完成。
俾斯麥適可而止,這不是懦弱,而是有遠見的策略。當時歐洲的國際形勢非常復雜微妙,大國之間經常相互拉攏。俾斯麥能在如此復雜的情況下如此透徹地認清形勢,最終實現國家的統壹,是難能可貴的。
事件的啟示
在人與人的較量中,即使妳有實力取勝,也要註意不要壹下子用盡自己的力量和優勢,就像橡皮筋不能無限拉伸壹樣。雖然彈性很強,但壹旦超過壹定限度,橡皮筋就會斷裂。與人競爭也是如此。妳應該知道適可而止。如果非要窮追不舍,把對方逼急了,可能會導致他做出“殊死搏鬥”。這樣的力量壹旦被激發出來,恐怕他很難成為他的對手,妳所取得的壹切成就都將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