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球方被要求站在“後發球線”後面發球。發球時,應自下而上擊球,擊球點不能超過肩部。發球落在對方接發球區是合法的。發球和接球不分左右區。任何接收者都可以反擊。贏1,獲得1積分。發球方失誤,除了發球權之外,還損失了1分。每場比賽結束,交換場地1。決勝局單打8分交換場地或雙打11分交換場地。
擴展數據
專家稱,羽毛球的起源與“射雞”遊戲密切相關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少數民族中埋藏著豐富的文化瑰寶,《打雞》就是其中之壹。專家認為,“打雞”和羽毛球顯然關系密切。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劉世傑說,黔南少數民族的“打雞”又叫“打羽毛球”,羽毛球是用銅錢包裹雞毛,或牛皮、或樹葉做成的。
Handpaddle是直接用手擊打,後來逐漸發展到壹些地方使用器械和用板子擊打。板子的大小和樣式和乒乓球拍有些相似,打法和羽毛球壹樣,只是中間沒有網。
劉世傑說,這項運動是現代羽毛球的源頭,或者說是羽毛球的原始遺存。體育詞典中的羽毛球詞條說:“羽毛球起源於壹種類似於毽球的遊戲,在亞洲和歐洲很流行。據說這個遊戲是1873年從印度回來的英國退役軍官傳入英國的。”早在1812年,英法傳教士就開始在貴州南部都勻、福泉等地傳教。
劉世傑說,後來,體育協會在都勻發現這種遊戲方法簡單,不需要特殊器材,容易推廣,於是他們在離開時帶了壹副木拍板和壹個毽子,並根據這種遊戲方法制定了新的遊戲規則,命名為“雞毛球”。這個名字和當時羽毛球的名字壹樣,修改為羽毛球。可以說,從比賽形式和內容到比賽名稱,“打雞”和羽毛球之間顯然有著密切的傳承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