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的業務定位分為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班級管理和咨詢服務):
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根據16號文件,概括如下: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公民素質教育(民主法制、人文素質)
學校規範教育(校規校紀等。)
德育(公民道德建設、為人民服務、集體主義和民族精神的實施綱要)——班級、園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過程中的引導
時事政治教育-學生時事政治報告會,形勢與政策課
理想信念教育——與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相結合
二、班級管理(管理)——學生自我管理之外需要輔導員把握的東西。
團隊管理(黨、團、班)——建議采用民主管理,做好授權(主要由學生自己管理,避免成為班幹部),註重培養,設計激勵機制。
信息管理——學生個人信息的采集,建立學生個人信息檔案,包括學籍、成績、品德、生理、心理、誠信、職業規劃等信息。
日常規範化管理——主要通過宿舍規範和班規來協調。
業務管理-簽名管理,學生權益保護,事故處理,貧困生,獎學金管理。
輔導咨詢(服務)——與導師、學校和醫院、心理和職業指導中心合作,在沒有統壹標準體系的情況下,積極與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溝通,從壹年級開始建立壹定的責任制,必要時交給他們。
學習指導——理解能力、成功、時間管理指導等。
生活指導——衛生保健、貧困生生活、心理學、班級社團指導等。
職業指導——個人職業規劃設計、就業指導等。
擴展數據:
1961年中共中央廬山會議專門下發文件,提出在高校設立專職輔導員,並得到落實;文化大革命期間,思想政治工作被“四人幫”利用,名譽受損。
1978國家教委發文恢復高校輔導員制度。由於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包括輔導員)在文革前跳槽嚴重,專業教師主要兼職做政治輔導員。輔導員的工作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而是逐漸向思想政治教育轉變。?
1987期間出臺了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政治輔導員工作的定位不變。直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高校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如幫扶困難群眾、心理咨詢、職業生涯輔導等工作也成為輔導員工作的壹部分。
21世紀,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並在2000年和2004年先後出臺文件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2004年的16號文件,拓展了輔導員的職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壹項職能寫入文件(包括幫困、心理、就業、職業規劃、人際關系等。).
百度百科-高校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