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來看,2200多億元的亞運會投資最直接的受益者包括建築、建材、信息產業、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等。他們成為第壹批受益者後,會有第壹輪的經濟拉動;同時,基於現代經濟體系中產業鏈的拉長和“閉塞”,這些產業的發展將帶動房地產、旅遊、廣告等壹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對經濟產生新壹輪拉動,為整體經濟註入活力。
始於2007年底的全球金融危機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然而,廣州人驚喜地發現,舉辦亞運會為廣州應對危機打開了壹扇門。
隨著亞運會的臨近,體育用品和體育服務的消費需求日益增加。以亞運會為主題的商務、文化、旅遊活動方興未艾。體育賽事對啟動內需的刺激作用越來越明顯。另壹方面,無論是建設各種體育場館,完善各種交通、通訊、環保設施,還是為亞運會各方面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都會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緩解金融危機對普通市民生活的影響。
更關鍵的是,亞運會將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的升級。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壹個城市現代化程度的重要經濟指標。亞運會正好給廣州提供了壹個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好機會。屆時,與亞運會密切相關的旅遊、商業、金融保險、信息咨詢、餐飲、房地產、郵政電信、會展業將快速發展。
旺盛的消費需求、穩定的就業保障和快速增長的第三產業,為廣州盡快突破金融危機的陰霾增添了信心。剛剛公布的廣州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令人振奮:全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5%,實現預期目標10%;其中,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第二產業高43個百分點,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18元,同比增長9.3%。
盡管全球金融危機,廣州亞運會蘊含的巨大商機和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仍然吸引著國內外知名企業。據亞組委市場開發部介紹,繼臺灣啤酒簽約亞運合作夥伴後,2010年廣州亞運會已簽約不同級別贊助商33家,創下歷史紀錄。其中高級合夥人7家,合夥人4家,發起人5家,10獨家供應商7家。從企業類型來看,多為廣東本地企業,包括其他地區的知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