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他在印相港行醫,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霍亂和傷寒輪番上陣。天花、麻疹、白喉、猩紅熱也很猖獗。王錦遵循古訓,博采眾長,不拘泥於法律,也不拘泥於古代。效果顯著,他把聲音傳遍了湖東、吳淞壹帶。
20世紀20年代,西學東漸,印相港沒有醫院。為解除人民疾苦,王主動與西醫合作,創辦“印相醫院”,並聘請留日歸國的醫生為院長,重點創辦外科和婦產科,開創了中西醫團結合作的先河。
王醫德高尚,經常以藥王孫思邈給自己的“大醫精誠”的座右銘來勉勵自己。他說:“人命最重要,比壹千塊錢還珍貴。”他還說:“如果有壹個人生病了,請求幫助,不要問他是富是貧,是老是少,對朋友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奢侈,是不是庸俗...他應該全力以赴去救他。”他每天早上去看醫生,下午2點左右吃午飯,飯後出診,晚上八九點才回家。他辨病察證,細心觀察,因癥施策,靈活用藥,挽救了許多病人。
18年,南京市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通過“廢老醫師掃除醫療衛生障礙”案。全國的中醫都義憤填膺,奮起抗爭。王義無反顧地投入戰鬥,聯合滬東、閘北、虹口、江灣等地的中醫組成兄弟會,聲援中醫請願團。因為名聲顯赫,後來被提拔為中華中醫藥學會滬東會主任。
解放後,中醫的地位不斷提高。他發起並組織虹口、塔蘭、玉林、楊浦四區中西醫結合學習政商,創辦了玉林區第二家中西醫名醫參加的聯合診所,並升任主任。下午衛生局調他去建上海中醫學院,承擔中醫教學。
65438-0956年,上海市衛生局繼承和發揚中醫,組織各醫學院校的專家教授、市屬醫院的主任、資深醫生開設在職西醫班,學習中醫。王是籌備工作的負責人,並被任命為班主任。中醫書籍多為文言文,寓意深刻。為了幫助西醫克服文字障礙,他親自選編了參考教材《釋義與指導》,方便學生使用。
1959市衛生局為加強對中央醫學會的領導,開展學術活動,任命王為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總幹事。
王是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曾任玉林區農工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農工委員會委員,玉林區人民委員會委員。
1971五月,王退休,仍在上海中醫門診部擔任顧問,每周出診三次,教授年輕中醫,義務為街道居民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