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發展畜牧業,繼續發展蛋雞和瘦肉型豬,大力發展奶牛養殖,努力實現“發展奶牛65438+萬頭,人均增收2000元”的目標,培育壯大富陽乳業、陳翔奶牛繁育中心、虹橋飼料等龍頭企業,抓好畜禽改良、技術推廣、疫病防控、飼草飼料四大體系建設,提高科技服務水平。村莊規劃
每個村制定壹個方案進行創作,完成“兩圖壹書”的制作。
村莊硬化
到今年年底,漢大路沿線首批3個創建村、5個重點村將在完成主要街道硬化的基礎上,實現街通、巷通、戶通。2006年至2007年,全鎮33個村的街巷全部硬化。
村莊綠化
按照“村在林、樹在院、人在綠”的目標,結合規劃要求,做到“五綠化”,即路渠綠化、農田綠化、村莊綠化、街道綠化、庭院綠化。
村莊凈化
各村要粉刷墻壁,在墻上寫標語、寫詩詞,在進(出)口設立文明生態村標誌,大力推進庭院“壹建四改”,開展村容村貌綜合治理,重點整治農村“九亂”(柴草糞便、畜禽亂竄、車輛亂停、建材亂放、廣告亂貼、汙水亂流、違法建設、稭稈亂燒等)。各村要定期開展衛生評比活動,建立健全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衛生管理制度上街,做到“五個壹”(壹個保潔隊、壹輛垃圾車、壹個垃圾儲水池、壹個垃圾填埋場、壹條文明衛生示範街)。村內主要街道兩側鋪設便道磚,整齊統壹,美觀大方。
鄉村照明
鄉村照明對漢大路沿線第壹批村莊和5個重點村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安裝路燈,體現鄉村特色,充滿鄉村氣息。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同時,道教也在這壹時期逐漸形成。他們相互之間進行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期都站穩了腳跟。唐宋時期都達到鼎盛時期,各種宗教活動紛紛出現。比如聖誕慶典,寺廟,廟宇,水陸道場等等。佛教和道教競爭的焦點是寺廟和道觀的建設。二是拉攏信徒,吸引群眾。因此,在他們的宗教儀式中,都加入了娛樂性的內容,如舞蹈、戲劇、遊覽等。這樣壹來,不僅好男女渴望享受,很多普通人也願意用它來增添樂趣。佛教和道教為了拉攏群眾,往往通過走出寺廟觀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北魏佛教盛行的“走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走像”,是將神像、佛像裝在花車上,在城鄉巡行的宗教儀式,所以又叫“走城”、“巡城”。北魏孝文帝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佛教得到弘揚,每年釋迦牟尼生日都要舉行佛像旅行大會。佛行的前壹天,洛陽所有的寺廟都把佛送到了凈明寺。很長壹段時間,有壹千多尊佛像。旅行時,隊伍由獅子帶領辟邪,建築物上掛滿了橫幅。然後,就是各種音樂,雜耍,刺激。唐宋以後的廟會迎神出巡,大多是對這壹時期形象活動的繼承和發展。並逐漸擴展到四川、湖廣、西夏。只是到了元明以後,圖像的走向衰落,很少有人記載。
在農村,親朋好友聚在壹起辦個廟會,喝酒打招呼,或者在大街上燒香拜佛,甚至酒後打架都是常有的事,會破壞原本熱鬧的聚會。如何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讓農民過上文明、祥和、快樂、有趣的廟會?近年來,邯鄲縣文聯註重對農村文化活動的支持和引導,建立了農村藝術家人才庫,先後成立了縣美術協會、攝影協會、舞蹈協會、戲劇協會、書法協會等組織,吸收農村文藝骨幹加入各類協會。充分發揮這些文藝帶頭人的作用,先後成立了書畫社、詩社、文學社等各種群眾組織,大力開展農村文化活動。
南街書畫社由此誕生。從最初的4個人,發展到現在的100多人,利用重要節日開展文化創作交流。10年期間,舉辦了12農民書畫展,帶動了周邊10多個村的農民參與,大量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國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