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米姓,【mǐ】是春秋時期楚國公潘崇之後的始祖名。據《族譜》記載,顓頊後裔陸壹生有六子,第六子名紀廉,賜姓糜。在周成王,他的後代熊逸被任命在京山建立京國。公元前740年,靖王熊通自稱吳王,公元前689年其子改楚王,稱楚王。根據姓氏源流、潘氏族譜和《楚家史誌》記載,公族之子潘崇幫助楚王繼位,被立為太師。他的後代以祖名為姓,被稱為盤石。從此,潘在楚國成了壹個有權勢的家族,因此得名潘。
2.出自周代人嵇之口。孫後,以城名為氏。據《元和氏典》記載,第十五子高,命其子在(今陜西安、鹹陽)采糧,其後人以城名為氏,稱盤石。
3.出自古時候以為姓,以國名為氏的姚。根據中國的姓氏,出生在姚遺址,他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潘遷至陜西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後裔建立了潘,後被滅於商朝末年,所以他們的後裔以國為氏,稱之為潘氏。
潘國靜字祁有四,從他家改姓:
(1)據《管氏誌》記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鮮卑改為多羅氏,單姓潘。
(2)清康熙末年,臺灣省安石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深港)酋長阿木向清廷投降,賜姓潘;光緒年間,臺灣省高山族歸化清廷,賜姓潘(這也是臺灣省高山族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3)滿、水、京、孟、土家族、彜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都有潘姓。
潘崇楚國稱王時,潘氏家族的名臣潘崇是太子商人的老師。楚王時,潘崇大力支持太子商賈,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幫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還把自己當太子時的全部財產都給了他。從此,潘成了楚國的大家族。後人讀了潘重興對潘姓的貢獻,所以尊他為潘姓始祖。這種觀點的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春秋時期姓潘的幾乎都是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