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在生物學、市場營銷和計算機科學中都有應用。整合在心理學中有其獨特的意義,甚至有壹門學科叫整合心理學。我理解的心理學的融合,就是把治療手法和自己心靈的各種特性綜合平衡,達到壹種和諧統壹的狀態。對於咨詢師本身的整合,主要有以下幾點。
壹個是人和顧問。
當妳是咨詢師的時候,不要忘記妳是壹個普通人。人本主義基本上可以融入到心理學的所有流派中,事實上大部分咨詢師也是這麽做的。精神分析已經基本上完全認可了人本主義治療的情感技術,認知行為也在後期加入了人本主義治療的技術。
第二是理性和感性。
我們需要和來訪者感性,也需要理性幫助來訪者分析,同時防止自己過於感性,陷入來訪者的情緒中。我覺得我是壹個比較感性的人,需要學習壹些邏輯思維訓練才能理性。
第三是關系和技術。
我相信高質量的關系有自愈的能力,心理咨詢就是為有限的壹段高質量的關系買單。技術就像武術中的套路,根據每個來訪者的特點和咨詢的時機,需要不同的技術。
第四是慈悲與智慧。
這可能是佛教中的觀念。佛教裏有壹句話,既悲又智。悲是指對世界和壹切的大悲;智慧是指對世界深刻的洞察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壹個人不僅要有菩薩般的大悲心,還要有認識世界的大智慧。我覺得這才是壹個好的心理咨詢師需要的人格背景。
第五是知識和經驗。
知識和經驗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前者豐富妳的思想,後者愉悅妳的心靈。我的畢業論文是關於知識的生產。知識是從信息中總結出來的,智慧高於知識。怎樣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我覺得是第壹手經驗的需要,是學以致用的需要。對於心理咨詢師來說,無論是去主管那裏親身體驗,生活中各種經歷帶來的體驗,都能讓書本上的心理學知識更加生動。
第六,愛恨交加。
以前我們總是強調愛的正能量,但是恨的感覺也幫助我們建立了界限。我覺得這裏的恨不是仇恨的情緒,而是對自我邊界的維護。因為世界上很多障礙都是以愛的名義,尤其是家庭關系。我以前在武誌紅的書裏看到,很多想自殺的大學生主要是無法表達對父母的仇恨,因為中國文化不允許。如果妳再次表達對父母的愛,妳的自殺念頭就會減輕。
老師說別人會對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又愛又恨。我覺得這個概念可以延伸。比如有的人對想象中的人或者假想敵也是又愛又恨,所以會追求名利(想讓更多的人愛她),或者會壹直嫉妒,想超越別人(出於對別人的仇恨)。同時壹個人也會對自己又愛又恨。比如很多心靈雞湯的文章都強調愛自己。為什麽很多人做不到?因為壹個人不能完全接受自己,他還是討厭自己。所以這些都需要註意和平衡。
第七是接受和改變。
曾經有壹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有很多問題需要改變,就跟朋友說,我需要改變這個,改變那個。每次我和朋友都從各種角度爭論沒有必要改變。我覺得很奇怪。我真的覺得我需要改變。但我逐漸意識到,我可以在接受自己的基礎上,以輕松的心情慢慢改變,否則欲速則不達。
八是相遇與分離。
這個世界上其他人都只能陪妳壹會兒。尤其是心理咨詢師,只是來訪者的臨時拐杖,最終還是需要讓來訪者有自己行走的力量。所以我們見面是為了分開。相遇的時候,我們努力讓這份緣分有意義。分開了,就要珍惜和祝福彼此,從此在江湖中忘記彼此。但即使我們分開了,我們帶給彼此的教訓也將永存。換句話說,只有分開了,我們帶給對方的影響才會真正隨著時間慢慢發酵,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養分,滋養我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