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之初,他認為“有壹個好校長,就會有壹批好老師;有了壹群好老師,就有了壹群好學生;壹群好學生會成為壹所好學校。"
為了找到壹個優秀的管理人才,他驅車百裏親自走訪,聘請原省重點中學臨晉中學副校長程秀斌、原新絳縣文化委主任、教育局副局長王懷斌擔任高中校長,並下放實權,鼓勵自主,從不幹預任何事情。這種用人機制和管理模式在運城市也不多見。用他的話說:“只有請懂教育的專家按教學規律辦學,才能辦出讓學生放心、讓家長滿意的學校。金銀獎不如父母贊,金銀杯不如父母譽。”
在招聘教師方面,他以方圓200公裏為選擇範圍,遍訪名師,高薪聘請。不怕高溫酷暑,不怕風雨。被人誤解,他淡然壹笑;被拒絕了,他又重新開始。正是憑著對教育的熱情和真誠,他從陜西、河南、運城、臨汾、侯馬等地聘請了30位具有10多年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在海泉高中教授高壹課程,培養新生。有人說他大材小用,有人說他浪費資源,有人說他不在乎成本,但在王海泉的心裏,還有另壹種計算方法:“有質量才有規模。沒有質量,就沒有模具。”他就是這麽說這麽做的。
沒有壹個學生敢賭上自己壹生的命運,也沒有壹個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到壹個新的學校去“做實驗”。這是王海泉在入學時面臨的尷尬局面,但他仍然滿懷熱情地開始了艱難的破冰之旅。父母懷疑他會認真壹壹解釋;當學生們猶豫不決時,他耐心細致地壹壹開導。家庭困難,他馬上答應免費,壹送三年;父母生病,他當場拿出醫藥費,雙手奉上。
不知道磨了多少次嘴,也不知道煮了多少銀線。最後,壹個家庭有壹個海泉的高壹學生,壹個村莊有幾個海泉的高壹學生,壹個鄉鎮...就這樣,海泉高中有了第壹批新生——111學生。
潛伏期是艱難而痛苦的。但孵化的過程也意味著生命的奇跡。
嚴格教學管理培養人才
美國哈佛大學有壹句名言:用哈佛體系管理哈佛的壹切。這正是王海泉所欽佩的。
“海泉高中管理系統”是學校日常工作的核心和靈魂,保證了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從領導崗位到壹線教師,從職能部門到教研團隊,從後勤服務到保安,從獎勵方案到處罰規定,每壹項制度、每壹條規則都被量化、細化到實際操作中,簡單明了、實用便捷。“海泉高中管理系統”是海泉高中工作的總體方案。
該體系的核心內容可以形象地概括為:對學生而言,鋼門鐵絲;對於老師來說,優勝劣汰;對家長的熱情接待。
對於學生來說,在錄取方面,海泉高中壹直堅持“分數第壹,擇優錄取”的鋼鐵原則。入學考試後,成績優秀,免費;成績優異,被錄取;成績差的不予錄取。任何親戚和說情者都被王海泉拒之門外,他拒絕接納他們。用他的話說:“學校是大家的,不是我個人的。招收任何學生,都是老師說了算。”在管理方面,學校和每壹位家長都要簽訂協議,明確學校“八條高壓線”和“十條禁令”的內容,明確規定學生在校期間應當遵守的日常紀律和管理規定。學生壹旦違反規定,就要按照協議的內容來,這是沒有商量余地的。
對於教師,學校實行學生承包責任制,進行優勝劣汰。各班以抽簽的方式將本班學生分配給每位老師,簽約老師通過與家長溝通、與學生座談、學業調查、問卷反饋等多種形式,及時、全面地了解簽約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讓每壹位學生都體驗到在海泉高中學習的快樂。
對於家長,王海泉告訴每壹位家長他的手機號碼,並告訴他們如果有任何意見或建議,隨時與他聯系。就這樣,他的私人手機號成了學校裏最公開的監督電話。
四年是很短的壹段時間,也是創造奇跡的壹段時間。四年時間,海泉高中從最初的111名學生、30名教師的三條賽道發展到1000多名學生、100多名教職工的10賽道規模,快速而成功地走過了發展的裂變階段。這壹切都不是偶然,而是註定的必然。裂變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