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重量:3噸
恐龍的食物:低矮的蕨類植物和其他植物
生存:
存在年代:白堊紀晚期
居住地點:加拿大;美利堅合眾國
確定關鍵點:
尾巴末端有壹個沈重的骨錘
拉姆比,1910+00),甲龍科的壹個屬,又名衛矛,是甲龍科中最大的恐龍之壹,體型與壹只小象相似。這也是甲龍最完整的化石記錄,包括它的尖刺盔甲、低矮的身體和巨大的棒狀尾巴。人類和包頭龍的比例。甲龍中,只有多智龍和甲龍比包頭龍大。包頭龍長約6米,重2噸。它的身體寬2.4米,身體低矮,四肢短小。後肢比前肢大,四肢都有像蹄子壹樣的爪子。1996,玻利維亞蘇克雷發現甲龍足跡。據估計,包頭龍當時的移動速度是正常的。它的頭部和頭骨像其他甲龍壹樣扁平、厚實、呈三角形,只有很小的空間用來儲存大腦。嘴是有角的喙,牙齒很弱,像釘子。它的脖子很短。
包頭恐龍的整個頭部和身體都有盔甲帶保護,但仍保持壹定的靈活性。這是第壹只被發現的甲龍,它的盔甲可以遮住眼睛。每壹條裝甲帶都由壹個厚厚的橢圓形甲板嵌入厚厚的皮膚組成,皮膚上覆蓋著只有10-15厘米的短刺(像鱷魚壹樣)。除了這些角,包頭龍的頭骨後面還有壹個大角。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包頭龍的棍狀尾巴,尾巴末端有壹根骨質的棍子。尾巴肌肉發達,可以隨意向兩邊揮舞棍子進行防禦。在厚重的裝甲下,許多骨頭融合在壹起支撐。脊椎和肋骨融合在壹起,臀部的幾根脊椎連接在壹起形成壹根棍子。尾巴由硬化的組織組成,與尾骨結合在壹起。包頭龍生活在8500萬年到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坎巴階到邁斯特裏希特階。包頭龍是壹種食草恐龍。它的鼻子有復雜的結構,所以它可能有敏銳的嗅覺。四肢靈活,可以用來挖洞。因為牙齒脆弱,它們可能只吃低矮的植物和淺塊莖。由於發現時所有骨頭都是分開的,所以壹般估計甲龍是獨居的。但在1988發現22組彩塗龍幼蟲後,可以看出包頭龍也可能是,或者至少在幼蟲時期是群居生活的。
包頭龍只有腹部沒有盔甲。就像壹只豪豬,想要傷害它,就要反過來。對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恐龍骨骼的研究支持了這壹觀點,表明鴨嘴龍身上有許多咬痕,但甲龍沒有。推測包頭龍的滅絕是因為霸王龍強大的顎骨力量。獵殺包頭龍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的尾巴壹抖就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在1902年發現了第壹個包頭龍標本(即完成的模式標本),並將其命名為“立體頭龍”。但是這個名字壹直在用,所以在1910改名為包頭龍。這個名字在很多情況下都拼錯了。它曾被認為是甲龍。
模式種是畫眉草。第二種是尖尾蜥,發現於1924。雖然這兩個物種的尾棒形狀不同,但它們可能屬於同壹物種。壹些標本被認為是多龍和甲龍,而另壹些標本據稱屬於包頭龍。
在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和美國的蒙大拿州,發現了40多塊豹頭龍化石,是資料最豐富的甲龍。這些化石包括15個頭骨、牙齒和壹個幾乎完整的骨骼以及盔甲。尤其是尾棒最常見。包頭龍的簡化進化分支如下:
鳥臀草屬的鳥臀草
甲足亞目
甲龍
Nodosauridae的nodosauridae
甲龍科
棘豆亞科
甲龍亞科(如甲龍和多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