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並不能劃定國界,它應該是全人類的財富。只要能被認可,本身不壹定是壞事。不僅其他國家慶祝我們的節日,我們也慶祝他們的節日,但別人收集自己的東西似乎總是不合適。除了吃粽子,紀念屈原,中國的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還有哪些傳統文化瀕臨滅絕?保護我們的文化財產不僅是政府的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事。
我們不能再忽視它了。國學大師南說過:“壹個國家、壹個民族不怕亡國。最可怕的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失去了根本文化,將萬劫不復,永無翻身之日。”。我們應該很熟悉“什麽時候會有明月?向天要酒。”體驗古人在詩歌中留下的意境之美;要聽《望江閣》《貴妃醉酒》,從傳統戲曲中領略民族藝術的魅力。我們將慶祝清明節和端午節,在此期間,我們將認同我們民族節日文化的習俗。我們應該發揚光大。我們應該學習儒家經典和道家學說,因為它們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可以培養我們中國學生的“中國心”。很多中學生英語讀寫熟練,但看不懂文言文。他們崇拜牛頓和培根,但對老子和孔子卻像路人。很多留學生都不知道老子是誰,更別說四書五經了。我們培養了很多掌握西方科技先進知識的博士、碩士,但他們都是“黃皮白心”的“香蕉”。說到西方,我們對我們的祖先壹無所知。
如今,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來保護民俗文化——從2008年開始,清明端午節和中秋節成為法定假日。這不僅是壹個尊重群眾、順應民意的歷史性事件,更重要的是,這可以視為國家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壹項重要舉措。
《百家講壇》還出版過閻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劉的《破譯紅樓夢》、易中天的《品三國》、的《論語》、《莊子》。他們從自己獨特的視角,用壹種能引起現代觀眾興趣的形式,重新詮釋古代文學作品。他們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所創新,深受大眾喜愛,從而帶動了國人學習國學、歷史等傳統文化的熱情。
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從每個人做起。清明節掃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與家人團聚,這些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讀孔子,學老莊,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讓我們都來學習傳播中國傳統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