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李嘉誠的用人之道。
白手起家的李嘉誠在其長江實業集團發展到壹定規模時,敏銳地意識到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壹個企業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和專業人才,他的企業當時面臨的“人才困境”更為嚴重。李嘉誠克服重重阻礙,勸阻了壹批在創業之初幫助他為國家而戰的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他是我的兄弟”,果斷聘用了壹批年輕有為的專業人士,為集團的發展註入了新鮮血液。同時,他制定了許多就業措施,如:開辦夜校培養在職工人,將有前途的年輕人送到國外深造。而且他自己還專門請了壹個導師來傳授知識,自學英語。李嘉誠新組建的高層領導團隊中,既有金融頭腦出眾、分析能力非凡的金融專家,也有房地產管理方面的“老手”,既有活潑有為的香港人,也有嚴謹足智多謀的西方人。可以說,李嘉誠今天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他的集團能成為跨國集團,與他對東方家族管理模式的回避是分不開的。他所使用的外國專家在集團內部管理上把西方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帶入了長江集團,使其在經濟、科學、高效的條件下運行。在外面,尤其是在西方,這些西方人不僅是李嘉誠收購的先行者,也是他的集團進入西方市場的引路人。善於用人的李嘉誠深知,不僅要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大膽用人,更要註意發揮人才的特長,在企業發展的同壹階段恰當合理地使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他的“智囊團”既包括精力充沛、能力出眾的年輕人,也包括壹群老謀深算的“客戶”。香港商界盛傳李嘉誠左右手並重。其中,精明的律師、會計師李和股市名家杜慧蓮為李嘉誠在二級市場的股票發行和收購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1987港股大跌前,為李嘉誠集團成功融資100億港元。在總結用人經驗時,李嘉誠曾形象地說:“大多數人都有壹些長處,也有壹些短處,就好像壹頭大象按桶吃飯,壹勺螞蟻就夠了。各盡所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使用材料;就像壹臺機器,如果主要部件需要用500馬力啟動,雖然半馬力比500馬力小很多,但也能發揮作用。”李嘉誠的話非常透徹地指出了用人的關鍵。編輯:閆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