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酒泉發射中心,有物資供應的實際考慮。雖然基地在內蒙古,但其首府呼和浩特距離基地數千公裏,物資供應跟不上。所以基地長期的物資供應多由蘭州和酒泉承擔,所以感情上離酒泉更近。再加上酒泉修建了酒泉-航天城的鐵路、高速公路和生活區,所以人們的心壹直都轉向酒泉。
以酒泉為名還有壹個歷史原因。文革期間,內蒙古的區劃有所調整,其中額濟納劃歸酒泉市,直至1979年重新劃歸內蒙古。所以發射中心確實有壹段時間是屬於酒泉的。但是,畢竟當初額濟納旗1000多牧民為基地的遷移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所以要進行補償。在內蒙古的努力下,基地的稅收由額濟納旗征收。其他大部分公共服務仍由酒泉提供。年平均氣溫8.5℃,相對濕度35%-55%。發射試驗每年可進行300天左右,西起喀什,東至福建數千公裏的陸地空間TT&C網可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基地建設多年,生活設施基本齊全,技術保障、TT&C通信、鐵路運輸、發電配電等配套設施完善。條件非常適合發射衛星和載人飛船。
最近的機場位於北緯40.25度,東經99.48度,即酒泉丁鑫機場。基地的核心建築是“垂直總裝測試車間”,高74米,頂部寬8米,底部寬14米,整體重量超過350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擁有大、中、小型發射場以及氣象和探空火箭發射場。
在著陸場方面,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有壹個主著陸場和壹個輔助著陸場。輔助著陸場位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附近,主著陸場位於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以東的四子王旗。因為第壹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只在太空飛行了壹天,主著陸場的天氣變化可以及時準確的預測,所以輔助著陸場壹直沒有啟用;2005年發射的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日,天氣難以準確預測,因此將輔助著陸場作為備用著陸場。
每次載人航天發射,基地都要用上萬人在發射場工作,核心崗位上千個,需要非常周密的安排和協調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