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看二手資料,比如《王夫之傳》,尤其是蕭樂府的作品。陳來的書也有壹定的參考價值。如果真的想直接看原著,讀後感和宋論是最好的選擇。首先,歷史作品,沒有很多具體概念,本身就是故事,讀起來很有意思。而且船山先生的見解高明,論點與庸俗的儒家不同,常常讓人瞠目結舌。
王夫之(1619 -1692,即萬歷四十七年——康熙三十壹年),王亞平(今衡陽市雁峰區)人,漢族,本名姜宅。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之壹,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他和黑格爾壹起被稱為東西方哲學的雙子星,中國樸素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啟蒙運動的先行者。他與黃宗羲、顧並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隱居石川山,形如石頭。他是船山病夫,是南越遺民,所以學者稱他為“船山先生”。他壹生著述頗豐,其中《資治通鑒》和《宋論》是他的代表作。王夫之壹生主張經世致用,堅決反對朱成的理學。他自稱“六經怪我開新顏,七尺求我從天活埋”,作品被後人編成《船山全書》。王夫之的主要貢獻在哲學思想和歷史觀上。在哲學上,他反對新儒家“知行合壹”的認識論,提出了先覺後行的唯物主義知行觀,指出“行與知不可兼得”,強調“行”即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他還提出了動變的辯證思想,反對理學治靜的思想,提出了“靜者尚動,而不靜”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