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業者自身原因
會計
人事部門
在作出違法會計行為時,壹般都是在職權範圍內,出於主觀故意而主動,反映出會計人員自身道德素質較低。其形成原因,當然也受社會風氣和單位負責人道德水平的影響,但與教育的缺失密切相關。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長期以來,我們片面地重視智育,忽視德育。在會計學院教育中,很少開設系統的職業道德課程。但參加工作後,雖然會計人員後續教育的規定中有職業道德內容,但大多只是走個形式,實踐中的職業道德培訓很少。
2.單位內部的不利因素
會計操作人員是單位內部的員工,由會計主管人員聘用和雇用。會計人員在單位中的地位具有天然的隸屬屬性,隸屬於單位的文化水平和單位負責人的道德水平。雖然這種從屬關系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會計人員具有比以前更高尚的職業道德境界,使職業道德充分發揮作用,但很多會計人員很難達到這種程度。當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發生道德沖突時,會計人員就會面臨兩難的境地。如果他們堅持職業道德,他們很可能會被解雇和裁員。目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突出問題大多是由會計控制人指使、唆使、強迫會計經營者編制虛假會計信息造成的。因此,新《會計法》強調單位負責人對違法行為的責任是非常正確的,是減少工作環境對會計職業道德影響的重要舉措。
3.單位外部的不利因素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在會計領域,我們也遇到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二律背反”的困惑。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當人們追求物質利益時,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上升,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弱化,導致社會出現壹些醜惡現象,生活在其中的人包括會計的價值觀和取向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因此,人們在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時所談論的“利益驅動”就是這種價值觀變化的負面效應。比如在下崗失業或者違反原則做假賬的困境中,有些會計會根據單位負責人的意見選擇做假賬。他們雖然保住了自己的利益,卻陷入了職業道德的失範。
4.政府監管的弊端
政府監管的缺失是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土壤。監管不力客觀上助長了會計造假的猖獗。於是,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惡性循環。此外,會計職業道德體系不健全,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處罰蒼白無力,也是會計職業道德嚴重缺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