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最近對當地的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做了壹個詳細的比較,發現在與戶口相關的12項權益中,城鄉之間基本沒有政策差異,比如就業、養老保險、教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共文化服務等。土地權益、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農村五保、扶貧是農村戶口特有的;只有低收入城市的月補貼標準高於農村。40元,公租房和廉租房是城市戶口特有的。
董說:“近年來,農業戶口附加的優惠政策不斷出臺,大大增加了農業戶口的吸引力。農民願意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不願意遷戶口,這是算了壹筆利益賬後的理性選擇。”
不少基層幹部和專家認為,提高農民進城落戶意願,真正推進人的市民化,關鍵在於盤活農村土地資產,讓農民和土地“松綁”。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王受之等專家表示,目前除了常規征地拆遷的補償退出外,沒有農民自願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三權”的制度安排,農村資產的財產價值無法實現,導致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寧願土地撂荒、農房空置也不願遷出農村。
董算了壹筆賬。總的來說,土地是農民的根本保障,房屋是農民的主要財產。在閬中,人均土地權益3萬多元。如果不能通過正規渠道轉化為財產性收入,農民就不會退出農村戶口。
目前,如何將農民從土地上“松綁”,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展開了多項探索。重慶實行“地票”制度,引導農民自願將閑置、廢棄的農村建設用地開墾為耕地。在保證農村發展後,剩余部分以“地票”的形式在市場上公開交易;湖北省宜城市探索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對農民占用面積實行有償獎勵辦法。在過去壹年中,68戶家庭自願退出。
多位專家和基層幹部建議,壹方面要總結完善各地探索的經驗模式;另壹方面,需要加快頂層設計,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創新,讓農民真正退出土地,自願進城落戶。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6-08-01。目前的購房政策請參考實際情況。)
買新房的時候,上搜狐焦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