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壹個笨鳥先飛的小故事:
壹個孩子因為成績不好,被父母稱為笨鳥。孩子不服氣地撅著嘴說:“世界上有三種笨鳥,壹種先飛;壹個是太累了,飛不起來.......”
家長好奇地問:“那第三個呢?”
孩子說:“這種事最煩。先飛不起來,就在窩裏生蛋,讓下壹代使勁飛。”
但是現如今,真的沒用了。父母那壹代沒有完成的事情或者沒有完成的理想留給他們的孩子那壹代去做,這是壹個普遍的現象。
但是沒有人聽過孩子們的聲音——妳們真的要放學後去補習班嗎?妳真的想在休息日上興趣班嗎?妳真的要背壹個比自己大的書包嗎?
給出的答案是——不想!但孩子還沒來得及說,大人們就用兩個字堵住了:
“妳為什麽不去上學?妳天天就知道玩!”
“我不得不具備妳現在這個條件,只是該如何如何……”
“妳看王阿姨的兒子和李叔叔的女兒,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父母口中的優秀,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最大的謊言?
知乎最近有個好評回答:
這句話不是假話,只是說錯了人。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要折騰過去的孩子,要折騰現在的自己,因為妳孩子的起跑線就是妳。妳的經濟能力、學識、道德觀、視覺品味決定了妳的孩子從哪裏開始,往哪裏跑,怎麽跑。
有人說:“輸在起跑線上,是中國父母終身的枷鎖。”其實就是這樣。父母只要聽說孩子落後於起跑線,就會想盡辦法幫助孩子趕上來。
美國教育家斯潘塞曾說過:“作為父母,我們永遠不應該過分關註孩子的考試成績,而應該註重孩子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盡力保留他們最寶貴的興趣和好奇心。絕對不能用考試成績來評判壹個孩子的優劣,絕對不能讓孩子有榮辱感。”
我覺得我很慶幸父母的教育很開明。他們是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在他們眼裏,教育用壹句話來概括——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我父母的教育很寬松,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文化,幫不了我太多。最大的幫助就是默默支持我,剩下的就留給自己了。
我應該屬於那壹行教育,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父母對我的教育沒有做太多規劃,壹切都很自然。他們從來不指望我有多大成就,只希望我像普通人壹樣平凡、快樂、健康。
在教育我的過程中,父母從來沒有笨鳥先飛的想法。我長這麽大從來沒上過興趣班或者輔導班。確切的說,我是壹個連幼兒園都沒上過的人。
不像現在的家長,不知道為什麽,我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孩子們整天像陀螺壹樣,超負荷運轉。
其實還是那句話。孩子們喜歡那些興趣班嗎?家庭經濟實力能匹配什麽樣的教育?兒童教育有沒有成人之間的比較?
應該更準確的說,過度的笨鳥先飛教育無異於拔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