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區,隸屬於上海,位於上海中心城區的西北部。是滬寧發展軸的起點,是上海連接長三角和內地的重要陸路門戶和交通樞紐。西、北與嘉定區、寶山區接壤,東、南與靜安區、長寧區毗鄰,總面積55.53平方公裏。
普陀區,因中國普陀路而得名,是上海西部水陸交通要道。吳淞江(俗稱蘇州河)貫穿全境,是西接太湖流域,東連黃浦江、長江的內河航道。19年底,中外商人在長江兩岸建廠,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逐漸成為上海著名的老工業區。
上海普陀區的歷史演變:
1950年7月,普陀區首次擴大,由新涇、真如、閘北進入蘇州河以北、中山北路以南地區。1956,真如、大廠、西郊、寶山等區縣相繼入列。隨著行政區域的調整和擴大,街道行政區劃及其在轄區內的辦事處設置也相應進行了多次調整。
1991年9月,因社會管理需要,撤銷普陀路、膠州路街道,設立長壽路街道;撤銷甘泉新村、虎臺新村街道,設立甘泉路街道;撤銷朱家灣、石泉新村街道,建立石泉路。行政區轄10街道,1鎮。
7月,1992,嘉定縣常征、桃浦兩個鄉鎮納入轄區,行政區域覆蓋10街道、1鎮、2鄉鎮。1993年3月,東新村街道更名為東新路街道。同年5月,沙洪榜街更名為白玉路街。65438+年2月,撤銷常征、桃浦兩個鄉,建立常征鎮、桃浦鎮。行政區域包括10個街道和3個鎮。
1996年3月,真光路街、百裏路街新建。行政區域轄12街道3鎮。7月,1997,宜川新村、中山北路街道撤銷,設立宜川路街道。行政區域轄11街道3鎮。
2000年4月27日,普陀區行政區劃大調整。曹安路、白玉路、東新路、真光路、百裏路等5條街道被取消。在合並調整的過程中,各街鎮的行政區劃也相應調整,調整後的行政區下轄6街3鎮。
2014 12,撤銷真如鎮建制,成立真如鎮街道辦事處;萬裏街從常征鎮分離出來,成立萬裏街道辦事處。調整後,行政區轄曹楊新村、長風新村、長壽路、甘泉路、石泉路、宜川路、萬裏、真如鎮8個街道和常征、桃浦2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