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下車,我就住進了長春路壹家幹凈的小旅館。我選擇他,是因為這家小旅館的馬路對面有壹片綠水,岸邊是碧綠的垂柳和嬌嫩的桃花。風中充滿了春天的氣息。我坐在樹下,感覺輕松自由,旅途的疲憊立刻煙消雲散。太神奇了!
留下來看看地圖。天啊,我們居然住在天壹閣旁邊。自然,首先要去天壹閣看看。之前在壹個紀錄片裏看到過天壹閣的介紹,大概講的是宋朝壹個姓範的家庭,愛書,愛藏書。進去參觀,看到的是鋪著鵝卵石的古道,古樸典雅的古宅,端莊的古家具,小字的古書。這壹刻,我才感覺到“古老”。“古老”的原始感覺,仿佛和時空壹樣古老,而今天,站在其中,空間的距離已經縮短為零,時間仿佛倒流。我的內心變得異常肅穆,我在圖書館前拍的照片也因夕陽的余暉而發生了變化。在山上拍照的時候,我想到了錢,壹個愛書,壹輩子都想上樓看書的女人。壹個知書達理、彬彬有禮的賢惠女人形象站在我面前,充斥著我的內心。那壹瞬間的感覺留在了電子圖片裏。
然後在這個老房子裏徘徊了很久,失去了方向感。看到門,我走進巷子裏穿了進去,看到的是壹個更宏偉的院落。工作人員說這是沈陽明代到民國時期的商住,精美的花鳥圖案是現在的富豪賈無法比擬的。這壹帶有三個大戶人家,我參觀了他們自宋代以來的家庭布局結構,分別是繡樓(有供小姐們學習針線的房間,電視劇講的是小姐們春情蕩漾,風流韻事的地方,真的是汙蔑祖宗),兒童房,私塾班房,磨坊(據說當時寧波的婦女在節假日做糯米點心以宣示廚藝),還有精致的小竹籃裝點心。乍壹看,似乎是壹個普通的士大夫家庭,秩序井然,勤勞致富。妳看,壹樓的廚房裏,老婆們正在使出渾身解數做糯米點心,比市面上的都好吃。在老先生的指導下,兒子們坐在私塾房裏看書、練字、練算盤;二樓,嬰兒們在和奶媽咿呀學語;只有10歲左右的女孩在專心學習刺繡。他們把內心的美,外在的美,門外的春,都繡在這塊織錦上。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的教育,才有了我們中華民族美麗的刺繡。這些繡樓裏的女人,絕對不是當今影視劇中編造的嬌氣、愚昧、出軌的形象,而是賢惠、好學、勤勞、智慧、不要臉的中國女性代表。
參觀完天壹的這個老房子,感覺過去被誤導了。以前看到的書和電影,把過去的有錢人說得好像都是奸夫無恥之徒,是人性卑劣的代表。而這裏的幾個大家族,充滿了嚴謹、秩序、勤奮、智慧、創造、恥孝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節,是我們無數中華兒女的“根”,而這些正是我們所懷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