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瞿秋白從蘇聯回國,擔任中國* * *生產黨的機關刊物《新青年》主編,同時開始翻譯《國際歌》。
《國際歌》於19438年6月6日至1988年6月8日在法國裏爾的壹次工人集會上首次演唱。這首法國工人戰歌經過四十多年的流傳,已經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戰歌,蘇聯人民用它來戰勝敵人,最終走向新的勝利。然而在當時的中國,《國際歌》並沒有流傳開來。《國際歌》傳入中國後,有兩個譯本,但都不理想,歌詞晦澀,勞動群眾難以接受。這也是為什麽這首偉大的歌在中國從來沒有唱過的原因。
瞿秋白在蘇聯參加第九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見到了列寧。這個新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和革命精神使他深受鼓舞。他早就下定決心要重譯《國際歌》,讓它在中國廣為流傳,成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戰歌。
重譯《國際歌》的目的是使翻譯出來的歌詞準確易唱,便於在勞動人民中傳播。當時,瞿秋白住在北京黃華門牛牛房的舅舅家。守著壹架風琴,他開始翻譯《國際歌》。他逐字對照原文。有時我冥想,有時我演奏和唱歌。每壹句歌詞都要這麽反復定稿。他在翻譯、演唱、翻譯“國際”二字的時候站了起來。這個詞在中文裏只有兩個字,在外文裏卻是壹長串音節。如果把“國際”這個詞和原樂譜壹樣翻譯成“國際——必須實現”。如果“國際”這個詞拖這麽久,就很難唱了,會很不好聽。
瞿秋白苦苦思索如何翻譯這個詞。他在小屋裏走來走去,不時哼著歌,想著心事。他在莫斯科的經歷過後,另壹幅景象映入眼簾:向往社會主義、來到蘇俄的各國無產者興奮歌唱的聲音,獲得解放的蘇俄人民歡快歌唱的聲音,以及他自己慷慨地為真理歌唱的聲音,都匯聚成壹曲雄壯無敵的旋律,回蕩在他的耳邊。他突然停下來,頗有見地地走到鋼琴前,把手指放在琴鍵上,有力地彈奏了《國際歌》的這壹段。伴隨著鋼琴清晰的節奏,他用低沈卻非常莊嚴的聲音唱道:“Interna Xiongnell,壹定要實現!”“歌詞和歌曲融合得如此和諧!瞿秋白最後用音譯解決了這個問題。
翻譯完《國際歌》後,他曾對曹靖華說:“‘國際’這個詞在西歐國家的語言中幾乎是諧音。現在漢語被音譯了,不僅使歌唱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與其他國家的聲音同步歌唱,使中國勞動人民和世界無產者齊聲響應,達到聲音同步、情感融合的效果。”
1924年,瞿秋白是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5月5日馬克思誕辰紀念日,在上海大學的紀念大會上,瞿秋白登上高臺,與任等師生在壹群愛國青年中合唱《國際歌》。從此,這首傳遍世界的偉大旋律,伴隨著中國人民與反動黑暗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直到最後的勝利。
瞿秋白在11年後重譯《國際歌》後,於1935年2月在江西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殺害。臨死的時候,他高昂著頭,唱起了自己翻譯的《國際歌》。他用歌聲向敵人宣布:“Interna Sonnell,必須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