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很喜歡航模,但是我爸媽覺得那是男孩子玩的,死活不給我買。這是我第壹次做。我在家哭了壹個小時,父母給我什麽我都拒絕,我癱倒在地。如果我來抱我,安慰我,我會下意識地推開他們。
後來父母妥協,給我買了模型飛機。
從那以後,我發現這種方法很有效,所以每當我有需求,他們沒有滿足我的時候,我就會去做,因為做完之後,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
簡單來說,就是在不能滿足自己需求的時候,習慣性地用“左”來讓對方向自己妥協,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導致了我童年戀愛行為的完美再現。還記得有壹次,我和愛人逛街,我就想吃冰淇淋,他不讓我吃。他還說涼了,對身體不好,等等,所以我不喜歡,就這麽做了,我站在那裏壹動不動,意思是妳不讓我吃,我就壹直站著。
當然最後還是拿著冰淇淋高高興興的走了。
直到後來從事情感咨詢這個行業,我才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因為沒有人會像父母壹樣無條件的包容妳。成人之愛是有附加條件的,盲目去做真的會疏遠親密關系。
“工作”是壹種依賴機制的體現。任何壹種親密關系都會因為彼此之間的依賴感而長久。
在依賴方和被依賴方的關系中,會出現“主人”和“客人”的關系。依附的壹方是客,依附的方式是“主”。壹方減少依賴,另壹方就會增加依賴,從而維持整體平衡。也就是說,妳對這個人的依賴感會增加,對方對妳的依賴感會逐漸減少。
簡單來說,如果壹方過於依賴另壹方,就會把所有的註意力都放在這個人身上,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和對方在壹起,發消息,對方必須每秒回復,等等。
壹旦失去聯系,或者不回復信息,依賴方就會產生焦慮。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依賴感越強,焦慮感越重,那麽“做”就成了必然之舉。
比如面對對方消息遲遲不回復,“正在工作”的壹方會說:“妳怎麽不回我的消息?”“妳在忙什麽?妳連回消息的時間都沒有?”......
即使依賴方不回復信息,依賴方也會轟炸對方,直到得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