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同情+體驗
很多咨詢者,尤其是電話咨詢者,希望心理醫生在咨詢問題時最好遇到並處理好自己的問題。似乎只有心理醫生有和他們壹樣的經歷,他們才會安心,才會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同情他,理解他。顯然,要求心理咨詢人員有經驗、有閱歷是人之常情。沒有必要要求心理咨詢師有類似的經歷。心理學家不管有沒有類似的經歷,都會非常同情地對待心理咨詢師,就像助產士輕柔的動作不壹定是從生孩子的經歷中學來的。況且咨詢師咨詢的目的不是為了博取同情。我們應該真誠地接受心理醫生指出的問題,不要總認為我們這邊是對的。想象壹下,心理醫生表揚並同情咨詢師。咨詢師除了當時壹時的安慰,無法理解自己的認知缺陷,然後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心理咨詢的意義何在?不然怎麽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心理咨詢≠精神病,不光彩,不光彩。
目前,雖然人們對心理咨詢有所了解,但仍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或者覺得自己已經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才去看心理醫生。心理學家做過統計,只有16.3%的人來心理門診咨詢,符合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有的人覺得看心理醫生不光彩,不體面,經常偷偷來心理門診,怕被別人發現。事實上,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人們對心理咨詢的理解與我們恰恰相反。比如在美國,壹個男生在戀人約會前去看心理醫生。在約會的時候,他可能會在女朋友面前炫耀自己之前看過心理醫生,女朋友會因此而感動,因為他覺得男朋友很重視她和約會,覺得他是壹個很看重生活質量的人。
心理學家/算命師
有些咨詢師神話心理學家,壹種心理狀態就是心理學家是搞心理學的,應該壹眼就能看出咨詢師的心理問題,否則就是無能。另壹種心理狀態是咨詢師羞於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為醫生可以猜測。其實心理醫生也是人,他們只是運用醫學心理學的原理,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根據咨詢師提供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就像當壹個人感冒發燒時,醫生會用體溫計給他量體溫,然後再制定治療方案。所以輔導員壹定要敞開心扉,直接和心理醫生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