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壹直在思考宇宙的結構。早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就提出了地球在運動的觀點,但當時沒有依據,所以不被人們認可。在古代歐洲,亞裏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張地球靜止,其他恒星圍繞宇宙中心旋轉的地心說。這個理論與基督教聖經中關於天堂、地球和地獄的陳述不謀而合。
隨著事物的不斷發展,天文觀測的精度逐漸提高,人們逐漸發現了地心說的破綻。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發現托勒密提出的等輪和流通輪的數量高達80個左右,這顯然是不合理、不科學的。人們期望壹個科學的天體系統來取代地心說。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哥白尼的地心說應運而生。
大約1515年前,哥白尼寫了壹篇題為《淺談》的論文,闡述了他關於天體運動的基本觀點。他認為天體運動必須滿足以下七點:
1,不存在同壹個軌道或天體的中心。
地球只是月球的重心和軌道,而不是宇宙的中心。
所有的天體都圍繞太陽旋轉,宇宙的中心在太陽附近。
4.在同壹天,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與天空高度之比和地球半徑之比壹樣小。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與天空高度之比可以忽略不計。
天空中看到的任何運動都是由地球運動引起的。
6.所有在空中看到的太陽運動的現象,都不是太陽自身運動造成的,而是地球運動造成的。地球有大氣層,像其他行星壹樣圍繞太陽旋轉。因此,地球同時進行幾項運動。
7.人們看到的行星的前後運動是由地球的運動引起的。地球的運動可以解釋人們在空中看到的各種現象。
此外,哥白尼還描述了太陽、月亮、三顆外行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和兩顆內行星(金星和水星)的視運動。在書中,哥白尼批判了托勒密的理論,科學地闡述了天體現象,推翻了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地心說,從根本上否定了上帝創造萬物的基督教謬誤,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