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對大石橋搶劫運鈔車的思考

對大石橋搶劫運鈔車的思考

每當有犯罪發生,媒體總會講述嫌疑人背後的故事。“運鈔車劫案”的犯罪嫌疑人李緒義,通過壹些媒體,已經成為“感動中國的廉政楷模”、“逼上梁山的當代林沖”。

“運鈔車劫案”中的嫌疑人是如何“洗白”的?有媒體形容這是“誠信的典範”:“李緒義搶劫了壹輛運鈔車,去壹個債主住的商店還錢。在他坐下之前,他在桌子上留下了壹疊鈔票”;他還說他的本質是好的。“當兵回老家,差點當了村支書”,只因走投無路。“為什麽壹個口碑很好的好人變成了壞人”“妳看,老實人被搶了”,於是網友開始批判。

正是通過壹些媒體的“出彩”“起點”,讓搶劫運鈔車的小偷汪洋變成了壹個“有情有義的人”。“他搶了錢不跑,第壹時間還了,老李來壹股清流”。有網友認為“他雖然是罪犯,但沒有傷害任何無辜的人”,“他是個好人,沒有耽誤”,建議法院從寬處理。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誰都不容易養家糊口,但任何借口都不能成為犯罪的理由。很多人在網上呼籲給李緒義輕判甚至無罪,太沖動了。妳說話算數是真的,但妳必須遵守法律。別忘了那幾天吃不飽飯的動蕩日子。法律應該是有感情的,但這件事和感情無關。不管到什麽程度,人都要恪守自己的底線。人們因為困難而違法犯罪。如果法律判他無罪,不是法律有情,而是法律昏庸。

在壹些媒體看來,任何嫌疑人都可以找出必要性的理由,然後把理由推給家庭和社會。有些媒體甚至認為,只有指責政府,才能拉攏受眾,才能獲得閱讀量和點擊率,於是他們就忘了是非。他們在宣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時,用同情掩蓋違法事實,而不是分析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告訴人們違法的代價。

在談到新聞使命時,壹位老記者曾告誡新記者:作品中有千萬種屬性,作品中有生活,作品中有是非,作品中有不忠和背信棄義。“運鈔車搶劫案”的犯罪嫌疑人,卻成了“感動中國的誠信楷模”、“逼上梁山的當代林沖”,不僅不能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而且與“高舉旗幟、以身作則”背道而馳。法制網特約評論員王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