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塔是明洪武十三年(1380)在德朗和尚的帶領下修建的。因塔頂載有德然高僧所撰《華嚴經》81卷,故名華嚴塔。據說,德蘭大師為建造壹座塔而尋求施舍,並周遊世界。集資建塔花了幾年時間,建成花了四年時間。
華嚴塔是壹座方形的七層磚木結構建築,唐代風格,高32米、45米或約50米。塔內有臺階,有飛檐,有拱門,有屋檐,有高喙的牙齒。昔日飛檐走壁,風鈴叮當,萬佛頂禮,極為壯觀。明代以來,隨著宋寅寺的名氣越來越大,華嚴塔、同方塔、西林塔、禮樂塔並稱為松江府四塔。塔的紀念碑上寫著:“它是壹座方形磚木結構建築,高150英尺,周長35英尺。塔內有臺階登高,檐出,檐啄高,翼幫停駐,鐘聲叮當,悠揚耐人尋味,離地兩層,拜周亭,頂上供奉千佛,底上供奉釋迦牟尼、多寶佛像,邊上守護神靈。結構與壹般浮圖不同,百裏罕見,壹時成為名勝。”
清乾隆四十年(1775)和道光二十七年(1847)兩次重修。民國初年,在人陳的贊助下,開鑿放流池,種植蓮藕;修建藏經樓,存放大乘經書,繞寶塔河架設花崗巖拱石橋;建碑廊,記錄寺塔興衰;墻間的書畫很美,都是名家名作。
1961年,華嚴塔頂部遭雷擊傾斜。1999年1月重修,年底完工。上世紀80年代末,華嚴塔重建,發現了大量元明清時期的文物,包括佛經、金銀銅像、水晶碎片和瓷器、佛教音樂和遺物、織錦、黃金、瑪瑙和木制裝飾件等。
1962年,華嚴塔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塔與西方三賢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